為此,李嵐不得已給女人在家裡專門安排了一個房間,用於居住和辦公。
村裡傳來了一些風言風語,可李嵐不在乎。
自從季影來到家裡後,男人便把張父張母接過來居住。
為得就是不讓季影有單獨和他相處的機會。
季影也看出了這點,不過她同樣不在乎。
張父張母搬過來之後,家庭氛圍更濃了,她非常喜歡這種感覺。
98年的春節,季影沒有返回京城,而是在張陽家過的。
農村濃重的過年氛圍,讓女人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體驗。
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張家就開始忙碌起來,季影跟著張家人上街趕集。
以前張樓村的村民趕集一般要去附近的集市,最近的也有六七裡地。
可現在張樓古鎮正式營業後,村裡人便再也不用跑那麼遠去趕集,在村頭就能把過年的東西買齊。
不過此時,村裡人關注的重點不再是能不能買齊年貨,而是今年能掙多少錢。
因為自從張樓古鎮開業後,這裡已經成為了周邊的商業中心。
張樓古鎮的建築古色古香,三步一飛簷,四步一雕梁,古代韻味十足。
百姓逛街時仿佛穿越時光,回到了古代一般。
今年春節時,張樓村更是請來了很多表演團隊來表演。
有舞獅,有雜耍,就連宋城豫劇團的人都被請來了。
十裡八鄉的百姓,不為買東西,也要來此處逛逛,感受一下不一樣的節日氛圍。
電視台每天進行報道,更是吸引了百公裡以外的人來此觀光旅遊。
為此,省電視台更是把張樓村樹立成了新農村的典範,進行著重報道了好幾天。
自從臘月二十三起,張樓古鎮每天接待的人數將近一萬多人。
這麼多的人來到這裡,吃喝拉撒都要進行消費,張樓村的人都在忙著伺候好這些人,賺大錢。
據不真實統計,村裡一個賣燒餅的攤位,一天的收入就有四五百塊錢。
更不用說那些商鋪得收入,翻番基本不成問題。
不過這些商鋪有一多半都是張樓村的人租下的。
因為張陽給村民們培訓了好多小吃種類,讓他們租下商鋪後不至於沒事乾。
至於小吃,是張陽前幾個月貓在家裡時,根據後世的記憶複原了一些小吃,然後再教給村民。
其口味跟後世有些差距,但基本上能夠滿足這個年代百姓的味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