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並不是人類獨有的。
比如獅子老虎在吃飽之後是不會再攻擊其它動物的,但是人類並不隻是這樣。
人類吃飽之後,雖然會給其它生靈創造生存空間,但是依然還會不滿足於此的搶奪資源,來確保自己之後能夠持續富足。
雖說所有人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爭搶再多的資源也是解決衣食住行這些簡單的需要。
但是由於人類思維的複雜性,欲望會不斷的擴張,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十萬想百萬。
看彆人開著幾十萬的車就會非常羨慕,等自己有了幾十萬的車以後,又開始羨慕那些擁有百萬車的人。
這個就是攀比心。我不能說這點不好,因為很多時候人類的上進心和攀比心是相輔相成的。
因想要,所以為了這個目標去努力做些什麼。
上一章我就說過,人是活在自我認知中的生物,有時候你的努力被人叫做上進心,有時候也會被叫做攀比心。
這不由個體自我認定,而是由外在之人對於你的作為而定。
你有十萬塊錢買了兩萬的車,彆人會說這很正常,你有百萬買了二十萬的車,人家也會說這很正常。
但是你隻有十萬買了十萬的車,人家會說你裝逼。
你如果相信了這種說辭,那同樣你也就成了彆人眼中所說之人。
我覺得,能身為人類在這世界上走一遭,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但是你如果一直活在彆人認為的樣子裡,而沒有為自己而活,那就真的白來了一次。
有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是迷迷糊糊的,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應該怎樣去活,為了家人朋友等等的付出,最後卻換回一句沒有能耐,狗屁不是的說辭。
你說他沒有能耐吧,他卻靠著體力養活了一家子,你說他有能耐吧,他又沒有創造出多麼好的生活環境。
就事論事的說,這件事情怪誰?其實誰也不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有定數的。
你在什麼環境下,經曆什麼事,有了什麼認知,就注定了你之後會有什麼樣子的結果。
都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有人都以為吃苦能換來很好的幸福,或是富足的生活。
但殊不知,所謂的吃苦並不是說吃體力的苦,說的反而是吃學習的苦。
人隻有不斷的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認知,才能改變某些東西。
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人是無法掙到認知以外的財富的,那麼反過來說,人隻有不斷的提高認知,才有可能在某一時刻創造出自我未有過的財富。
那句話叫做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但這隻限於普通人,不限於本身家庭條件就好的,因為他們父輩的認知高於常人的緣故。所以他們一出生就已經站在了羅馬。
其實我並不覺得這點是好事,也並不覺得是壞事。
所謂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可能我們經曆的苦難要比他們多出很多,也很難崛起改變生活。但是一旦開悟之後,對於人世間的各種規律會看得比較清晰。
而出生在羅馬的人則是要經曆過很長一段人生經曆才會看懂這種規律。
比如我昨天翻看了一下功夫巨星李先生一部叫做超越生死的書,我隻簡單的看了一小段,我發現他跨越了幾十年修行才懂的東西叫做心與心性的關係。
而我隻用了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
你說李先生這一生夠牛了吧?但是在修行上卻反而慢得可憐。
以至於在他的書中我還看到了一些人情世故的事情,比如他去某某地方,人家看他家人對於修行比較執著或是什麼,單獨給他以及他的家人教導。
但是他沒有想過,如果不是他有著那麼大的名氣以及財富,普通人再如何或是比他還要虔誠,也依然不會獲得這種特殊關照。
也正因這點,那本書我沒在往下看下去,因為以我個體認知的角度看去,李先生他隻是借了佛家的認知在破世間認知,簡單講就是借相破相,依然還是在相之中沒有跳得出去。
若是真的明白了心與心性的關係,可能他並不需要法師給他單獨開什麼小灶。
一句向內求,本自具足,完全能說明一切。
地獄門前僧道多,原因就在於,借相修相跳不出輪回之苦,隻是換得一時解脫。
因為住因住果,你想解脫是因,你跟師父學習為了解脫是果。而這兩點同時又是其它的因果。
但在這種因因果果的關係中,這本身就是一種輪回。
所以還在輪回之中轉,以我的認知來講,他還差一步,但僅僅這一步卻難如登天。
需要打破他之前所有的認知,哪怕是修佛學來的認知,因為被灌輸進來的東西,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的。想要成就,必要舍棄後天的東西,而運用先天之力。
其實我認知到的大修之士,可以隨時離開這個世界,亦或者加長在這個世界存在的時間。
因為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相,靈魂意識或者說是元神的不斷提升之後,可以選擇性的回歸到意識本源之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