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是戲劇的根基,也是表演藝術的核心。
戲劇是以動作表現思想與情感的一門藝術。
動作三要素是指動作過程中的三個環節,即做什麼、為什麼做和怎樣做。做什麼是動作的任務,為什麼做是動作的動機,而怎樣做則是動作的方式。
在表演中,做什麼以及為什麼做是動作產生的依據和目的。也是動作的行動指南,演員在行動之前務必對此了然於心,或者給予內心確定。
怎樣做,是動作的具體手段和表現內容,它是對規定情境的真實感受,產生於對人角色、對手對物環境的交流適應的過程。”
“以上內容是行動三要素的基本內容,大家都明白了嗎?”
“老師,表演藝術的核心不應該是人物嗎?為什麼說是動作呢?”
坐在第一排青春可人的麥景亭,落落大方的站起來提問道。
“人物,是通過動作來表達思想和情感。”鄭友國笑著解答。
“那內心戲算不算動作呢?”麥景亭巧笑嫣然的再次提問道。
“內心戲,顧名思義是內心上演的戲碼,是人物心理狀態的表達和展現,也是戲劇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心裡動作也是動作的一種形式。
動作,具體可分為心裡動作和外部動作,而外部動作又可細分為形體動作、語言動作、表情動作等。”鄭友國笑道。
“那心理動作又怎麼說?”麥景亭大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式。
“心理動作也稱內部動作、內心動作,是指以改變人(包括對手和自身)的意識為目的一種看不見的內在動作。”鄭友國耐心解釋道。
“老師,如果演員在表演之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那這種表演方式是不是表現派?又該如何確定表演方式呢?”歐陽振華的問題有些不同。
“做什麼和為什麼做是動作產生的依據和目的。演員在行動之前務必對此了然於心,這是增強演員的信念感。
與表演方式是兩碼事,不要混淆視聽。
比如說,無實物表演坐公交車,有座位你要坐下,沒座位你要抓住扶手,如果車子顛簸會站不穩,隨著車身晃動,這些動作事先要了然於心。
表演方式,是如何來表演人物在公交車上的境況。不管是表現派,還是體驗派,或者是方法派,總之都要真實的體現人物的真情實感,這樣才能跟觀眾產生共鳴。
希望我說的這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鄭友國的一番論述,大多數人都聽明白了,唯有歐陽振華一知半解的坐下來,時不時的皺下眉頭。
“老師,戲劇動作和電視劇動作,以及電影裡展現的動作,是不是都有所不同呢?”林俊閒風度翩翩的站起來問道。
“話劇演員的動作要誇大,要誇張,否則觀眾很難看清演員的表情。
但是這種動作方式不適合電視和電影,因為會讓觀眾覺得很誇張。
電視屏幕小,但也會清晰的捕捉到演員的麵部表情,因此要收斂。
而電影要比電視劇要求更高,麵部表情的細微變化都會被捕捉到。”
喜歡港娛風雲1982請大家收藏:港娛風雲1982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