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黃草山下的難民臨時安置,逐漸走上正軌。
黃草山上,一項震撼人心的浩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修建固定木屋。
建築隊隊長張五初步估算,要容納10萬難民,至少需要8000座木屋。
張五組織10多個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對山林進行勘察。
他們依據山勢、水源和風向,精心規劃著未來固定營地的布局。
最終決定,將營地分為30多個區域。
每個區域,都有相對獨立的生活設施。
包括水井、廚房、茅廁、醫療點等,以便管理和生活。
木材是建造木屋的主要材料,山上資源豐富,就地取材十分便利。
修建8000座固定木屋,李少華給張五的工期是3個月。
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張五率建設大軍迎難而上。
木材采伐區。
斧頭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弧線,準確砍向樹木。
每砍倒一棵樹,便迅速標記,然後幾人合力將其拖走。
加工場地。
木屑飛揚,如同金色的雪花在空中飄舞。
原木被鋸成合適的尺寸,製作榫卯結構。
張五來回巡視,指導工匠們改進工藝,確保每一個部件都精確無誤。
地基夯築區。
在挖掘好的坑中鋪上石頭和木頭,以泥土填充。
用石錘和木夯,一下又一下地砸向地麵。
沉悶的聲響,在山林中久久回蕩。
木屋搭建現場。
一座座木屋,逐漸顯露出輪廓。
結構簡潔,支撐堅固,嚴格遵循設計圖紙施工。
屋頂覆蓋厚厚的茅草或樹皮,既遮風擋雨又保暖隔熱。
難民中的勞動力,也積極投身木屋建設。
3萬多男性壯勞力,負責搬運木材、挖掘溝渠、協助工匠乾各種重活。
2萬多女性壯勞力,也被派往山上,從事建築輔助和後勤工作。
這5萬多人,每天早出晚歸,是一線建設大軍。
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一點點地描繪出未來家園的模樣。
所有參與木屋建設的人,會每天配發一種新奇的食物——壓縮餅乾。
這玩意質地堅硬,表麵平整,跟他們平時吃的食物截然不同。
“硬邦邦的,像個石頭塊兒。”一個小木匠小聲嘀咕著。
一個老石匠皺著眉頭道:“這玩意兒怪頭怪腦的,真能吃嗎?”
小木匠咬了一口壓縮餅乾。
咯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