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的話,我們可以更專注地利用有限資源,拓展發展空間。至於影響力……雖然在首都我們的影響已足夠大,但在外邊還是不夠強。”
“所以,我們要增強話語權。”劉向東強調。
未來十年並不輕鬆。為避免錯過發展機遇,劉向東借助機械廠平台廣泛參與各領域發展——工業、農業、化學、電子甚至信息技術。
他的最終目的是確保有足夠的實力來支持國家建設。即使困難重重,也要堅持不懈努力。
這就是他心底的聲音: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為將來鋪墊好基礎。
簡單而不複雜的理想驅動著這位年輕人。他知道每一步都需要踏實積累。即便有時看似微小的變化,長遠看來都是巨大改變。
次日清晨,眾人再次啟程返回。牛師傅和小文商量未來發展方向時感慨萬千:機遇與挑戰並存。
劉向東和父親休息片刻後繼續討論研發進度。
“火箭衛星的情況怎麼樣?”
“主要還是固體火箭技術卡住了。”
宋爸爸回答,“實驗目標是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明白。”
“其實如果減少重量到合適標準,成功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宋爸爸提到這一點時顯得無奈。
“既然如此,就調整重量嘛。”
“這涉及到很多技術和設備難題。”宋爸搖頭表示不易,“而且這也是展示技術力量的重要環節。”
經過交流,父子達成共識——堅持探索直至取得成果。哪怕失敗也意味著進步。
第二天清早,一行人準備回家途中,牛軍正在協調工作。他對同事提出的問題陷入深思。
牛軍知道機會稍縱即逝,
如今回頭看,當時的那些猜測純粹是自己想多了。
張小濤從一開始就對李剛毫不在意。
李剛從回憶中回過神來,拿起茶杯一口氣喝了兩口,感覺喉嚨愈發乾澀。心中的猶豫和糾結卻難以言說。
“孫老弟,你說我有這機會嗎?”
最終,李剛還是開了口。這幾句話透露出他的心聲:他渴望抓住這次機會。
陳小文顯得比李剛更樂觀,聽到他的話立刻湊過來,輕聲說道:“老李,你還不明白嗎?張總的判斷眼光極準!這些年他在化工廠和其他領域的布局都顯示了他的能力和遠見。如果單靠彆人根本做不到這些。”
“而且張總敢用新人。還記得上次的那批年輕人都已成為公司的骨乾。”
“再看研究所的研發成果,哪一個不出類拔萃?”
“所以,隻要你行,張總會全力支持你的。”
李剛聽了心裡頓時豁然開朗。他想起那些早年追隨張小濤的人——王華、李偉、趙琪,他們都是被張小濤提拔起來的心腹。這讓他對張小濤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