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圖拿起《杜家刀法》,隻見其開篇寫道:“餘練刀十年,斬賊寇無數,誅邪魔,除奸佞,心中除刀道而無他物,自認心智甚堅。”
看完這段開頭,林圖當即眉頭一皺——這不是刀譜嗎?怎麼讀起來像是某個人的自述?
這個‘餘’,如無意外,多半是當初建立杜家莊的杜氏先祖。
林圖耐著性子繼續往下看:“餘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然無論如何勤學苦練,刀法仍不及吾師之萬一。”
看到這,林圖的瞳孔陡然一縮——如果這個‘餘’,真是杜氏先祖;這門杜家刀法,也是他留下的;那麼他的武功,在五行境中也絕對是高手。
但這樣的高手,卻自認為不如某個人萬一!
如果杜氏先祖的說法沒有誇張,那那個人的刀法,得強大到何等程度?
並且那個人,還是杜氏先祖的師父!
林圖開始對下麵的內容,有些期待起來。
“餘刀法雖難以寸進,卻不曾放棄,苦練之餘,也期有朝一日,能再見吾師,得其諄諄教導。”
“某一日,餘追殺一賊寇途中,偶遇一老僧。老僧問餘,為何追殺此人?餘答曰,此獠作惡無數,殺之除害。”
“老僧聞言歎息一聲,請求於餘,可否放過那賊寇。餘拒絕,殺之。”
“又一日,餘追殺一魔道惡徒,激戰途中,其子突至,共起攻餘。惡戰中,餘殺其父子二人。”
“此時老僧又至,問餘為何又殺人?餘答曰此子甚惡,死不足惜。”
“老僧又問,其子惡否?”
“餘沉默片刻,答曰不知,然其先攻擊餘,殺之無不當。”
“老僧又問,如汝不追殺其父,其子是否會攻擊汝?”
“餘思考片刻,駁斥老僧之論為歪理。餘以為其父與其子,不能概一而論。”
“老僧又曰,萬物自有其圈子,如無外力,圈子平穩運轉。然汝暴戾介入,牽一發而動全身,受影響者眾,如此番被汝所殺之‘子’,其起初並不在於汝計劃之列。”
“餘斟酌片刻,覺得老僧之言,似是有理,然實則無理,終大笑其而還。”
“又一日,餘與魔屍宗一長老惡戰,不幸落入埋伏,驚險之餘,老僧突現,燃其軀而救餘。”
“餘不解,泣而問其故。”
“老僧笑曰,汝心中有愛,刀法卻無愛,此乃小善;哪日汝心中有愛,刀法也有愛,方是大善。”
“自那日,餘在莊中興建佛寺,望有一日,能得悟大愛刀法之道。”
“杜興留。”
杜氏先祖的自述,到這裡便結束了,後麵便是刀譜正式的內容。
杜興,便是這位杜氏先祖的名字。
說實話,杜興這篇自述,林圖看的有些雲裡霧裡的。
在這篇自述裡,除了一開始提到一句的,那位神秘的‘吾師’,最主要的內容便是杜興和老僧的三次相遇。
這三次相遇,前兩次都是杜興在追殺彆人,然後被老僧勸阻。不過杜興並不認可老僧給出的理由,將追殺的人都殺了。
第三次則是杜興在和魔屍宗的人惡鬥時,落入陷阱,最後被老僧舍命相救。
杜興問老僧為什麼要舍命救他,老僧表示杜興有小善,但卻沒有大善,大概是想用他的生命,喚醒他的大善。
說實話,就杜興的論述來看,對杜興的前兩次追殺,他更支持杜興的做法。如果換成他是杜興,他的做法多半也差不多。
雖然對老僧的說法不是特彆認可,但林圖卻覺得他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圈子。
照老僧的意思,萬物皆有圈子,並且在沒有外力的乾擾下,這個圈子是比較穩定的。
就拿杜興的第二次追殺來說,在這次追殺裡,他一共殺了兩個人,一個是他一開始追殺的魔道惡徒,另一個是突然出現的,魔道惡徒的兒子。
以老僧提出的圈子理論,在魔道惡徒之子的那個圈子裡,如果沒有杜興的出現,他會活的好好的,說不定能長命百歲,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
但是因為杜興的出現,他的生命提前終止了。
老僧大概認為,杜興的行為,出發點或許是因為善,但是在結果上,他卻破壞了另外一個圈子,甚至不止一個圈子。
那麼這種破壞,在老僧眼裡,可能就不是善,甚至是惡。
但是在杜興眼裡,他追殺魔道惡徒,是正義的;後來魔道惡徒的兒子出現,並且主動攻擊他,他自衛下殺了對方,也是理所應當的。
應該說這多半也是正常人的想法。
但是老僧的說法,先不管對錯,卻是讓林圖有了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
至於最後老僧舍命救了杜興,希望能讓他醒悟大善,林圖倒沒什麼觸動。
而且他也不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理解,還有接受老僧眼中的大善。
但杜興肯定是受到了這次事件的影響,如今杜家莊內的佛龕之所以如此眾多,或許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至於杜興最後到底有沒有領悟大善,自述中倒沒有提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