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急忙上前把對方扶起來。
“孫大人不必如此,本宮布衣前來,就是為了防止那些繁文縟節。”
孫傳庭就上道很多。
比曹邊蛟那刺頭好太多了。
“殿下言重了,草民無官職在身,亦不是什麼奇人名士,可不敢不尊禮法。”
“孫大人,本宮從父皇手裡把你要出來,可不是讓你跟本宮文縐縐扯犢子的。”
一句話,讓孫傳庭嗆了一下。
“太子何意?”
“本宮不是那種墨跡的人,也懶得弄這些繁文縟節。想必孫大人也知道如今大明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我們就不要相互打馬虎眼了,本宮想問孫大人兩個問題。”
“殿下請問。”孫傳庭不再小心翼翼,而是正襟危坐。
沒人比他更想大明度過這次危機,否則他也不會以身殉國。
“兩個問題,如今大明氣候明顯詭異,各個地區都寒冷異常,百姓無法種植正常作物,天災人禍頻發。本宮需要找何人解決?”
這一次,朱慈烺問的不是怎麼解決。
而是找什麼人解決。
整個朝堂之上,朱慈烺根本就沒有能夠相信的人。
範複粹級彆太高,下麵的人也不熟悉。
孫傳庭就不一樣了,初入官場就是知縣。
天啟年間就已經是吏部主事,崇禎年間重回朝廷,擔任陝西巡撫,招募軍隊,解決農民起義,賑濟災民,立下赫赫戰功。
整個大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官場上自然也是左右逢源,除了和楊嗣昌不合。
官場上大大小小就沒有他不認識的人。
聽到這個問題之後,孫傳庭先是歎了口氣。
“殿下,如果您早幾年問我這個問題,我會有一個好人選,徐光啟。但現在,京城之中,無人可用。”
聽到這個名字,朱慈烺知道,他找對人了。
徐光啟,文淵閣大學士。
同時也是大明的科學家,數學家。
但他寫得最有用的一本書,是農政全書。
其中就有詳細記載了番薯的種植,儲藏,加工。
可惜的是,崇禎對這本書並不重視。
或者說,崇禎就沒有重視過藏書閣裡的那些書。
否則朱慈烺對他說番薯的時候,他也不會不了解。
可惜的是這老頭前幾年就病死在家中了。
朱慈烺繼續道:“第二個問題,建奴豪格從韃靼借道進攻太原府,僅帶五千人就把太原府打的朝京城求援,豪格接下來的舉動是什麼?”
這個問題就有些難了。
孫傳庭在監獄中已經關了兩年,對於外界的局勢可謂兩眼一抹黑。
但孫傳庭閉上了眼睛,沉思起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