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楊媽總說自己做飯不好吃,隻能做做家常菜。
這次青薇掌勺,拿出了飯店頂級大廚的手藝,滿滿一大桌年夜飯讓楊媽讚不絕口。
吃完年夜飯,楊乾給了父母10萬孝敬錢,向去年給楊月的銀行卡打過去了100萬,給了楊旭200元壓歲錢。
至於弟弟楊坤,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意,超市雖然隻開了半年,但收入卻不少,淨利潤有150萬元,用不著他給錢。
過年除了走親戚之外,楊乾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能源產業規劃上。
一個文明科技程度的高低,對能量的利用和掌控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可控核聚變的出現,是一項人類能源發展的革命性技術。
但楊乾並不滿足於此,生產能源固然重要,收集能源同樣很重要,兩者並不衝突。
地球上最廣泛最廉價的自然能源其實就是太陽能,那些風能、潮汐能等,說到底其實也是太陽能而來。
他想要通過先進的生物技術,提高對自然界太陽能的收集能力,同時也能起到固碳的作用,這些年氣候異常越發頻繁,讓他也不得不重視起來。
大年初八,公司正式上班,楊乾第一時間召集幾家公司的總裁開會。
眾人看著擺在他們麵前的產業規劃書,已經沒有前幾次那樣驚訝了。
很是自然的翻看了起來,相比以往偏向於機械電子製造產業發展,這次產業規劃就兩類。
第一類就是能源發展規劃,按照楊乾的計劃,想要在兩年內讓國內電力生產能力翻倍,總發電量達到18萬億度。
這樣以往的發電模式依然會存在,但新增的電力將主要以可控核聚變發電為主。
至於有人投資太陽能板發電,他也攔不住,反正他是不會投資這類發電項目。
第二類就是圍繞著廉價電力建設的工業化農業,徹底擺脫農業看天吃飯,需要大量土地供應的困局。
這裡麵主要涉及到高端生物技術的應用,這些高管除了青薇能夠看懂一些外,其他人全是一臉茫然。
例如魚蝦生產工廠,以往都是模仿魚蝦的生長環境給予豐富的飼料,提高單位魚蝦的產量,縮短魚蝦生長周期。
但在這份產業規劃書上,則是寫著利用細胞誘導技術,結合更先進的孕巢技術,能夠實現從受精卵到成年整個過程的標準化。
一旦成年就自動從孕巢裡出來,然後放在模仿自然的環境中適應一兩天就能上市銷售。
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生產更加集約、質量完全一致、單位消耗最低、生產周期可控,安全能得到保障。
可以說幾乎全是優點,是實現大規模、集約化、高品質、低成本的最佳生產方式,是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重要技術突破。
缺點也有,就是無法實現局部組織定製,也就是說隻能生產一整條魚或一整隻雞,而無法生產更受市場歡迎的某個部位。
所以還有一項技術,可以實現誘導發育,讓受精卵或體細胞朝著需要的方向發育,成本要高一些,大約高出5到10之間。
通過這些技術,可以實現藍星所有動物肉類的生產,從此以後隻要有足夠的能源和原材料,肉類就能被源源不斷生產出來。
除了新型肉類生產技術之外,自然還有果蔬產品生產技術。
這裡麵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微生物生產技術,主要是針對量大個小,單品價值低的產品,例如糧食、白糖、脂肪、蛋白質類等都可以通過這類生產技術生產。
當然,還可以通過化學合成的方式生產,隻是化學合成在定型結晶上難度較高,例如糧食,大米合成難度較高,而麵粉合成難度就低得多。
從綜合成本考慮,兩種方式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
另一類就是植物仿生基座技術,也就是說可以模仿植物母體,在仿生基座上結出果實,這同樣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術。
以後想要吃水果,不再需要種樹,然後等三五年果樹成熟後才開始摘果。
傳統水果種植過程耗時長、管理成本高、無法及時適應市場需求,而且果實的好壞難以控製。
使用仿生基座技術,生長出來的果實大小、品質、成本等,全方麵碾壓傳統模式,而且能及時根據市場需求,短時間內就能提供產品。
傳統種植技術,一年隻能種一茬,就算有大棚實現反季節種植,一年也就種兩茬或三茬。
而使用仿生基座技術生產,最短隻需要三天時間,就能長出草莓、蘋果、梨、西瓜等等。
生長快慢完全由仿生基座輸送營養物質和能量速度決定,完全由係統控製。
仿生基座技術在果蔬產品生產中,適應性非常廣泛,幾乎能模擬生產所有植物,而且是純粹生產需要的部分,將不需要的部分摒棄。
例如生產水果,基座上長出來的隻有水果,不會有多餘的藤蔓,也不會有不需要的葉子,一眼看上去全是掛滿果實的工廠。
當高管們看到可控核聚變的項目名稱,幾乎所有人的瞳孔都放大了一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