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薇聽到楊乾的話,無語道:“老板,黃河的年徑流量也才580億立方米左右,你這是想要再造兩條黃河?”
“如果能做到,為什麼不呢?”楊乾反問道。
“……”
青薇有點無語,不過這也符合楊乾的性格,隻要有資金有技術,他一向很舍得投入。
“你是打算一條年輸水量達到1000億立方米,還是兩條加在一起?”青薇問道。
按照楊乾的想法,兩條加在一起年輸水量達到1000億立方米,對西北部就能帶來極大的改變,按理說是足夠了。
但也要看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如果隻是對河套地區進行生態改善的話,確實夠了,甚至還有些富餘。
如果想要繼續往西,最終將水注入羅布泊的話,光是年蒸發量就有100億至400億立方米,加上沿途蒸發和供給沿線補水,年1000億立方米的總量是絕對不夠的。
其實國家也在規劃從通天河引水到西北地區的輸水工程,但那個輸水量更低,每年不超過100億立方米。
因為要考慮到取水地下遊的水位問題,屬於內部調劑,而楊乾想乾的這個方案,則是不用擔心水源不足。
渤海灣的海水量約1萬億立方米,取2000億立方米並不會有多大影響,更何況黃海的水可以源源不斷補充過來。
而且天璣實業公司淡化海水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得礦產資源,過濾出來的礦物質都會加工成產品利用起來,也不用擔心渤海水中的鹽分過高。
規劃的時候,就儘量往大的規劃,等將來真不夠的時候再拓展反而很麻煩。
不過這次楊乾沒有立即說自己的想法,而是問道:“你覺得怎麼做合適?”
“……”
青薇有些詫異,一向喜歡乾綱獨斷的老板,怎麼突然問起她的想法,此前她根本就沒想做這個工程啊,可以說完全沒有準備。
不過老板既然這麼問了,她自然要儘可能給出周全的回複。
想了片刻,青薇說道:“如果隻是按照‘內線’方案做的話,我覺得有必要將年輸水量定為1000億立方米。
一是內線沿線人口較多,而這些地區也屬於降水較少地區,可以有效對沿線進行補水,甚至供應沿線城市用水。
按照我們現在的生產力提升速度,以及即將推行的相關福利製度,未來國內人口規模還會繼續增長,人口密度進一步增加。
現在人口集聚區的東部占據總人口的40左右,繼續增加不說不行,但居住環境並不太友好。
而且這些地區的人口密度之所以如此大,主要還是因為出口貿易等因素導致的經濟領先,將來這種差異將會縮小。
南部和中部地區雖然人口密度低不少,但多山地,水資源豐富但基本都是地表水,地下水儲量其實並不算很高。
能利用的平地相比北方更少,將來人口會增加,但終究有限。
所以將來北方生態好了,水資源豐富了,將成為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其中西北具有更大的潛力,因為氣溫相比東北稍微適宜一些。”
楊乾聽到這裡,突然插嘴問道:“你覺得將來國內人口規模會是多少?或者說多少合適?”
這個問題幾乎是所有經營企業的人都需要研究的,因為人口是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是判斷行業未來興衰的重要依據。
所以青薇立即回答道:“如果按照天行勞務公司的鼓勵生育政策,以及家政服務機器人的廣泛應用,疊加人口壽命的大幅延長等因素。
到本世紀末,國內人口規模將突破20億大關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至於未來能達到多少規模,這要看資源總量是否能支撐。
我們也在積極應對資源瓶頸問題,大量使用技術手段替代相對緊缺的資源,以便容納更多的人口能舒適生活。”
本世紀末才20億人口,楊乾覺得資源問題那時候估計都解決了,隻要星艦上了太空,資源就不再是問題。
按這麼說的話,整個北方地區還真要好好開發出來,特彆是人口較少的西北地區,具有極大的人口發展潛力。
現在製約這些地方的主要因素,還是水資源的匱乏,無法承載太多的人口,不然生態難以負擔。
其次就是交通運輸,這裡指的是物資運輸,南方經濟之所以發達,不隻是因為地理優勢,還有遍布成網狀的水係,使得水運非常發達。
水運不僅運量大而且單位重量運輸成本遠低於其他運輸方式,使的商品和物資流動更加便捷,成本也更低。
本來他打算“內線”方案按照年輸水量1000億立方米設計建造,而“外線”方案按照年輸水量500億立方米設計建造。
以現在的狀況而言,如此巨額的輸水量足以補充沿線地區水資源短缺,同時也滿足對西北地區的水資源補充。
但現在看來,需要更超前一些。
“你繼續!”楊乾說道。
青薇沒有遲疑,立即說出第二個原因,那就是楊乾所想的水運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