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關的軍情日日往宮裡送,郝天旭的臉色陰晴不定。
滿朝文武商量來商量去,也沒商量過章程出來,朝廷遲遲未敲定鎮守北麵的大將。
不得已,皇上隻好命平王前往北地,讓他務必率領幽州和雲軍的守城大將堅守城門,並尋找機會奪回失地。
一直到了初冬,塞外寒風開始凜冽,兩軍仍保持著兩軍對壘的局麵。
不過我軍雖未能收複失地,但幽州和雲軍卻是牢牢地把握住了。
到了冬天,雙方隻好暫時休戰。
郝天旭下令召平王回京,又命戶部籌集軍備和糧草,準備明年一開春,他要親率北伐大軍禦駕親征,奪回失去的城池和土地。
不知不覺之間,冬天就這樣過去了。
陽春三月,皇上率領十萬北伐大軍浩浩蕩蕩奔赴邊關,臨行前留下詔令:朝政事宜交由內閣九卿暫代為處理,若遇事不決,可奏請皇貴妃,乃至太後。
皇上到了邊關後,我軍軍心大振,勢如破竹,接連收回了玉州、連州、樓州三座城池。
看著身後雷鳴般的高呼萬歲之聲響徹雲霄。
郝天旭心中豪情萬丈。
他看著不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再轉過身來,看著下方數不儘的精兵良將,心中的雀躍和得意之情讓他如坐雲端。
若是能將前朝丟失的閔州和賀州也收回了,那時候應該是和何等的風光和威望啊,大康二百年來都沒有達到的宏圖霸業將由他來一手締造。
這一次的出征,必然會給自己在功勳上和史冊上增加一筆濃重的色彩!
自己將成為整個天下的霸主,必將名垂千古,萬世流芳。
於是,大軍繼續向北行進,準備攻克閔、賀二州才班師回朝。
到了四月中旬,卻從邊關傳來的噩耗。
皇上在攻打賀州時身陷埋伏,兵敗被俘。
不僅如此,金葛挾天子於陣前,一路長驅直入,接連攻城奪地,連下玉幽等十州。
天下震動,朝野不安。
早已退居二線的太後被迫重新出來主持大局。
緊接著,金葛便送來消息:若想要天子平安歸來,大康需要割讓十座城池,並且向金葛稱臣,每年上繳歲貢(銀錢一百萬兩,布匹十萬丈、糧石十萬石),除此之外,還要送公主前往和親
金葛人獅子大開口,提出了一連串極為嚴苛的條件。
金葛人提出的這些,差不多是大康每年稅銀的一半,若是大康應允,沉重的負擔會快速把大康的底子全部耗儘,會拖垮整個朝廷。
太後重新臨朝,與文武百官商量對策。
可是眾大臣們意見不一,有的主張繼續增兵攻打,等打贏了之後再來和談,到時大康便占據主動權。
有的人主張和談,營救皇上要緊。
大臣們爭吵十分激烈,甚至還在朝堂上打了起來。
太後頭疼不已,急召誠王和平王以及內閣九卿入宮。
慈寧宮裡,太後並沒有摒退薑玉欣,而是讓她留下來,又命人請了皇貴妃過來。
“諸位,如今形勢緊急,刻不容緩,不知你們有何良策?”
崔首輔:“太後,依臣之見,如今之際,唯有派遣使臣前去和談,至少先拖住他們一段時間再說,至於其他的,咱們再另作計較。”
其餘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那依你之見,何人能擔此重任啊?”太後問。
“這,老臣暫時還沒想到合適的人選。”
太後又問眾人,“你們有什麼想法?”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著你,都沒有說話。
這和談一事吃力不討好,一個不留神,小命都得交待了。
這時,次輔說道:“依臣之見,這和談的人選最好是皇族中人,且有一定的威望。這樣才能彰顯我方誠意。”
又一個人說道:“臣建議讓誠王殿下擔此重任。滿朝皆知,誠王能言善辯,思維敏捷,是最合適的人選。”
“臣也覺得是。”
“臣附議。”
太後看向誠王,道:“誠王,你意下如何?”
誠王有些惶恐,“太後,臣閒散慣了,就怕辦不好差事,誤了大事可就不好了。”
太後定定地看著他:“行了,誠王,哀家不是先皇,你不必擔心。如今國難當頭,身為皇族,你不能再躺懶了,就辛苦跑一這趟吧。”
喜歡媚君心:宮鬥到最後,反派竟是我請大家收藏:媚君心:宮鬥到最後,反派竟是我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