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柏林電影節有超400部電影需要放映,12天內放映1700多場,許多影廳人滿為患,名全世界的專業人士和3404名電影記者齊聚柏林,20噸的電影材料讓這場電影盛宴更添色彩。
緊接著,李元青前往了《血腥星期天》的影廳。
這部片子名氣也不算小,畢竟剛剛在桑丹斯獨立電影節上奪得世界電影單元的觀眾大獎。
這片子看了讓人覺得不舒服。
鏡頭太逼真,就像紀實影像一樣。
故事其實不難理解,影片重溫了1972年1月30日在北愛爾蘭derry地區的一次民權和平遊行如何演變成流血慘案的全過程。
電影最衝突的部分就是平民一方的暴力挑唆和以訛傳訛激化了雙方的恐懼和誤解,日不落士兵直接射殺13個手無寸鐵的平民。
李元青出了影廳,還和幾位愛爾蘭觀眾有短暫的交流。
他們見李元青這個亞洲人看這部片子看得這麼認真,都非常願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得。
甚至還有人告訴李元青,他還是這場事件的親身參與者,諸多細節他說起來滔滔不絕。
影片其實是想推動和平,但愛爾蘭人似乎更希望有尊嚴有自由的“和平”
曆史和現實在屏幕內和屏幕外以這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交織在一起。
結束了這部影片,李元青又開始了選片。
有一些入圍片是不參與評獎的。
比如《美麗心靈》
這片子去年年底就在北美上映了。
好評如潮。
李元青也認為這部片子戲裡戲外都帶給人心靈的震撼。
故事改編自數學家約翰納什的親身經曆,年少麻省理工學院求學、畢業後參加工作、發現患有精神疾病,他和妻子結婚離婚,最後還是在妻子的幫助鼓勵下獲得諾貝爾獎。
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生並不罕見,從古至今,無數人不屈於命運,向著磨難險阻衝鋒,但能像約翰納什這樣通過意誌戰勝精神疾病繼而取得偉大成就的確實少之又少。
不管是第幾次看這部電影,李元青都會有彆樣的感觸。
看完《美麗心靈》,李元青選了德國電影《烤肉點》
這片子好像還有個名字叫“半級台階”
這部電影拍的太隨意了,跟人們印象中嚴謹的德國人相差很大。
這部電影具有很強烈的實驗性和先鋒感。
非常個人化而且開放的dv紀錄片風格,故事內容是對日常生活的殘酷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