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在媒體以及觀眾中引起的反應強烈。
在影評人那裡,李元青作為導演的巧思值得誇獎鼓勵,但對電影總體評分中規中矩。
尤其是李元青作為演員的演技,兩極分化。
一派覺得李元青是天賦型演員,他的眼神和微表情很到位,傳遞出的情感具有感染力,有角逐影帝的實力。
另一派則認為,李元青出現在屏幕中會有出戲的感覺。因為他的生理狀態太好了!
他是個不滿二十的年輕人,儘管李元青為了表演,把自己打扮的蓬頭垢麵,麵部的灰塵乃至血汙都十分逼真,他也表現得十分狼狽。可他的皮膚狀態就是會暴露他還是個少年郎!
這能怪李元青?這分明是化妝師水平不夠高吧。
但這裡是歐洲三大,媒體影評人看電影的角度就是這麼刁鑽。
激烈的討論之後,《活埋》的分數出爐。
場刊評分23分。
不算高,得獎與否在模棱兩可之間。
不過熱度卻實打實提了起來。
邀請李元青出席的活動明顯增多。
這一次來柏林的華語電影本就不多,可以先去轉轉。
西影廠逐漸沒落,所以對王權安這個好苗子格外重視。
去年金雞電影節,餘男憑借《驚蟄》獲封金雞影後。
今年,《驚蟄》入圍柏林電影節“電影全景單元”。
李元青真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
他才發現,餘男的演技是真的好!
這部電影從鏡頭美學上看,沒有太大的創新,為了營造真實感,晃動的鏡頭,即興的拍攝。
從敘事結構來看,比王權安的處女作《月蝕》要簡單,他明顯在減少電影中的技巧性,更關注故事本身。
正因為平實而坦白的故事,才讓女主角餘男顯得更特彆了。
餘男靠自身演技把這部戲撐起來了!
在這一部電影裡,除了餘男,其他人基本都是真·群眾演員,沒有學過任何專業的表演課程。
所以這些人的表現在李元青眼裡顯得特彆差!
全是即興,不知表演,於是呈現木訥的狀態。
正因為餘男學過專業表演,她隻要站在那群人中間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她要拋下所有專業技巧,選擇融入這群人不知該如何形容的表演。
就像一個專業書法家,要學習三四歲小孩的筆跡,還要把自己模仿小孩寫的字放進孩子寫的稿紙中,最後不能被彆人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