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見龍卸甲》的宣傳現場。
李飛碟表達了對李元青言論的不滿。
“我知道他的地位高,我也知道他曾不止一次批評港片,但我還是想說,他太年輕,年輕到不懂什麼叫做敬畏,我們劇組上上下下努力了數年,他看都沒看就斷言我們拍不好曆史大片,如此不負責任的話既顯示出他的傲慢,也否定了我們的辛勞汗水,他應該來認真看看這部電影,然後再向我們道歉!”
李飛碟後麵一直在強調劇組創作的困難。
按照他們的說法,《見龍卸甲》取自《三國演義》第92回趙子龍兵困鳳鳴山一節。這段戲在原著中隻有短短374個字,編劇進行了大膽擴充與提煉,這才拍成一部100多分鐘的電影。
“把書變成電影,都要過這一關,但我們沒有顛覆原著,還是按照《三國演義》裡趙子龍的生平、出道、成名、到鳳鳴山這個順序在講。書裡麵不是連貫的,但我們把它連貫了起來,然後加入了一些三國文化等書中沒有說的事情。”
李飛碟這招“哭辛苦”讓《見龍卸甲》在觀眾那裡的第一印象不錯,畢竟你們付出了時間,不看功勞看苦勞。v,沒空回應。
但陳曦可不是吃素的,你都拍成那樣還讓我們道歉?
於是,微博開始刮一陣“考據風”。
第一步先考據《見龍卸甲》裡趙子龍等人的形象,尤其是最突出那個“飛碟帽”,到底是不是三國的產物?
答案肯定不是,飛碟帽最早也就追溯到宋代,三國肯定不存在。
從飛碟帽開始,網友考據發現,整部電影的盔甲全都有問題,不是張冠李戴就是倭盔倭帽!
這就是你們劇組工作數年的成果?
電影正式上映後,觀眾的差評開始發酵。
微博專門設置了吐槽話題,就為了讓網友集中起來噴電影。
【李元青說的還是保守了,香江導演花了這麼多錢,拍了這麼長時間最後還是把曆史大片拍成了街頭鬥毆。】
【就算拋開《見龍卸甲》的曆史性,把裡麵的人物不與趙子龍、劉關張幾人掛鉤,單純看故事,這個故事相較於《調音師》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調音師》前期票房真的很慘,不足《見龍卸甲》票房的三分之一,剛剛超過三百萬華幣。
若是這個票房一直往下跌,最後能不能過千萬都不好說。
但是,這部電影憑借口碑硬是撐住了!
影評人會稍微挑一點刺,認為反轉設置的有些刻意,多次反轉是編劇的“黔驢技窮”,可能會導致觀眾審美疲勞。
實際上,路人觀眾吹爆這部電影!
演員裡除了蔣文麗和唐燕,男演員個個都不出名,尤其是主角張嵩文,聽說是靠以前給李元青當過老師才混進劇組的。
觀影之前,大家的心理預期已經拉到最低了,“柏林小金熊”這種噱頭能有幾個觀眾買賬?
觀影之後,幾乎所有觀眾都自發稱讚起這部電影,李元青說的“五年內華語懸疑巔峰之中”沒有一點誇張!
劇中演員的演技更是讓人折服!
之前都認為張嵩文憑師生關係入的劇組,現在都認為他確實有資格當老師。
宣發部抓準時機,在熱度起來後設置討論話題。
【你看懂《調音師》的細節了嗎?】
【《調音師》的結局真相究竟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