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組同時送走了宮崎葵和潘粵明。
潘粵明那真是歸心似箭,一刻都沒耽誤,晚上寧願多花一筆錢錢租車都要及時趕往車站,趕上回家的車次。
臨走前還叮囑李元青和劉奕菲一定要參加他和董捷的婚禮。
“有空一定去,你路上慢點。”
“好嘞,祝你們拍攝順利。”
第二天,劇組拍攝又進入正軌。
和李元青不同,劉奕菲表演靈魂互換時,隻需要陽光開朗、大大咧咧,表現狀態正常時把情緒收斂起來就好。
李元青還是給她設置了一個稍微明顯一點的區彆。
原身正常時,臉部有淡妝
非正常狀態則完全素顏。
“你不信任我的演技?”
“怎麼會呢?這都是細節,留待電影上映後,讓觀眾去探索解密。”
李元青親自上手給她畫著眉毛。
“昨天韓董給你打電話,不是說讓你去錦官城參加《赤壁》首映嗎?”
“不去,我早就說過了,香江灣灣的導演拍不好曆史題材,我才不願花時間遭罪。”
“你看都沒看,是不是太武斷了?”
“不看就已經知道結果了,吳白鴿自己在戛納說的,他拍《赤壁》是為了表達和平與團結。團結我不挑理,因為他當時那段話明顯是為了給地震中的災民打氣,至少出發點可以接受。但是赤壁大戰裡哪兒來的和平?我點的是麵條,他跟我們討論大米的香甜,你覺得這種廚子做出來的菜還能嘗嗎?”
李元青說的如此頭頭是道,劉奕菲肯定選擇相信他。
李元青突然想起一個事。
“這兩天我讓你洗腳,應該都洗乾淨了吧。”
“我每天都有洗,特彆乾淨!”
劉奕菲作為演員肯定要聽導演的安排,但她依然對這個情節不是很理解。
“這種釀酒方式是不是有點變態啊?”
“人家就是這麼踩出的酒曲,我可是實地考察過的。”
華國也有口嚼酒,最早見於《三國誌》。
“嚼米醞酒,飲能至醉”。
但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當年東三省地區原始部落釀酒的方式,拿到今天出現在電影情節裡就顯得突兀。
李元青考察了雲南和貴州的名酒企業釀酒流程,發現這裡有組織少女在端午前後踩酒曲的習俗。
眾所周知,拜昆汀等導演所賜。
一雙玉足出現在大屏幕裡對觀眾的衝擊是巨大的。
李元青也打算這麼拍。
當然,光踩酒曲沒有用,那杯酒還有兩人“喜結良緣”的隱喻在其中,也就是類似古裝劇中“你掀了我的蓋頭我就得嫁給你”的因果邏輯。
所以,李元青還在電影中融合了“女兒紅”的特征,將那杯酒描述成,隻有女方的新婚丈夫才能喝。
男主陰差陽錯喝下了,這就意味著男主和女主已經完成傳統習俗裡的“婚禮”,他們的命運已經捆在一起,不可分割。
劉奕菲化好妝後,與章子楓一起走進釀酒坊。
李元青要求她們倆站在架好的欄杆前。
劉奕菲是兩隻手交疊撐在欄杆上,頭要在以欄杆為分界線的上方。
章子楓要雙手舉抓在欄杆上,頭要在欄杆下方。
呂中老師經驗足,她一眼就看出來這樣的安排是表明女主已經是個成熟姑娘,她的自我思想已經冒頭,而妹妹還是個天真爛漫的孩子,自我意識尚在萌芽中,還未跨過某個界限。
所以妹妹看起來心無雜念更加清醒,姐姐卻時常幻想,腦海中有無數想法。
少女踩著酒曲,奶奶則是與女主詳細說著屬於她的女兒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