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
《泰囧》票房順利突破十億華幣。
第一部國產十億票房電影誕生!
雖然李元青執導了兩部國內票房破十億華幣的電影,但《無雙》和《花木蘭》都是好萊塢電影。
國內十億導演俱樂部,第一個成員還是徐爭。
人生第一部執導的電影就創造了如此奇跡,徐爭不飄怎麼可能?
業內許多導演很不服氣。
從業這麼久,竟然被一個沒什麼經驗的人給比下去了,而且對方拍攝的電影還是爛俗喜劇片,一點內涵深度都沒有的垃圾電影。
這種心態催生出了關於《泰囧》的激烈批評。
有教授說道。
“《泰囧》是一部典型的‘三俗’電影,低俗、庸俗、媚俗!以電影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產業不能隻是緊盯票房,而應該注重文化導向,注重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質與品位。”
徐爭回應道。
“今天終於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個詞兒,叫‘教授’。
作為電影導演,我隻想做一部主流的喜劇片,它的主題必須夠俗,因為隻有世俗,才能涵蓋的人群麵夠廣,才能夠被大部分的中國觀眾所接受。既然選擇以喜劇形式包裝電影故事,就應該儘量符合中國電影觀眾的要求,講好一個當代故事,以求和現實生活呼應。”
李元青沒有就這件事回應。
他關注的輿情是“《泰囧》如何分賬?”
《泰囧》票房如此之高,背後怎麼分錢也是網友和觀眾十分好奇的話題。
為了滿足大家要求,李元青接受了一次采訪,講述這部電影的台前幕後。
“我們一開始沒有做成係列的打算。
《人在囧途》是獨立且完整的。
之所以有了《泰囧》,是徐爭的創意想法。
我和陳曦都覺得可以做,陳曦預估能破億,相對三千萬左右的成本,有的賺。”
“有的賺,你們就投資了嗎?”
李元青笑道。
“你們不要被大片七八億、十幾億的成績給誤導了,現如今百分之八十的國產電影是不掙錢的,有的賺,本身就已經超越大部分國產電影了,不說是鳳毛麟角那也是難能可貴。
基於此,投資《泰囧》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那青奕公司具體賺了多少呢?”
“以10億票房計算,青奕公司的利潤將達4億。
現在電影還沒有下畫,最後的利潤應該還是在五億之內,超過五億不太現實。”
“那徐爭、黃博以及王寶寶他們能賺多少?”
“如果從商業上來說,他們的報酬一開始就已經支付過了。
徐爭領兩份錢,導演和演員。
黃博和王寶寶都隻領演員片酬。
可畢竟人不是機器,這個社會也不可能如此冷冰冰。
我會給三人包大紅包,感謝他們的努力付出。”
“能透露具體數字嗎?”
李元青搖搖頭道。
“完整的獎勵不止是紅包,還有後續諸多商業談判,這些不方便透露。”
“那你是怎麼看待教授評價《泰囧》是三俗電影?”
“他評價的其實有道理,《泰囧》相對於《人在囧途》確實俗了不少,但這也正是《泰囧》成功的原因。
人民群眾需要這種電影。
他們不需要大過年還想要教育他們的電影。
華國觀眾其實在不看電影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至少有三百天是在接受教育。
父母、師長、領導乃至社會中的陌生人,他們都在向觀眾傳遞自己的價值觀企圖教育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