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文聯著名刊物之一《中國文藝家》封麵印上了李元青的照片。
在人物對話板塊全文刊登了與李元青的對話訪談。
對話是從李元青踏入行業內說起。
“2002年不止有第一場雪也是華國電影市場非常重要的曆史節點。
其實我當時的思維也沒有轉變過來,還在想如何用最少的金錢拍出最燒腦的故事。
結果年底張導的《英雄》就把大家給震醒了,原來拍電影也能如此豪氣、如此不計成本!”
“我當時意識到這個市場要變,因為這麼大規模的現金以及產生的收益想要完全留在國內,勢必要擴大內地電影市場上限。
一部《英雄》三千萬美金製片成本,國內票房僅2.5億華幣,按照當時的彙率也就是三千一百美金,院線一分、稅款一交,片方隻能拿一千兩百多美金,硬虧一千八百萬,如果沒有海外市場,《英雄》將完全無法複製。”
“所以我要開公司,用集體的智慧來應對變化的情況。”
“那你這一路的榮譽呢?你之前有想過走到現在的高度嗎?”
“年少誰不輕狂呢?
在我最初的幻想裡,功成名就屬於最基礎的一項。
但對於能取得多少榮譽,這一路走來,都是根據情況發生變化。
就像《寄生蟲》,我一開始就想拿個金棕櫚,可後來發現還能拿外語片獎,到了奧斯卡學院,還能公關更多獎項,野心也是一步步膨脹起來。
未來遇見合適的、喜歡的文藝片就拍就演,榮譽能得就得。”
“那你對華國電影界或者說整個娛樂圈的未來有什麼預期嗎?”
“很擔心,我認為在監管製度不完善、措施不嚴格的情況下,今年明年就該亂起來了。而且隨著互聯網的即時信息傳播,這種亂象可能當天發生、當天就人儘皆知。”
“哪些亂象?”
“最大的亂象一定是金融問題,洗,是整個圈子裡擺脫不了的標簽。
操縱,許多影視公司已經上市,為了讓財報更好看,電影內容不是第一要務,票房才是。
還有就是高片酬。
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片酬已經很高了,實地了解之後,發現比我高的大有人在,至於他們值不值這個價,見仁見智,背後的決定因素不止是藝人或者經紀人那麼簡單。”
“第二個亂象就是泛娛樂化,為了能出圈、吸引關注,許多與主流價值觀相違背的節目形式會出現,甚至大家可能還沒有反應過來。
最明顯的就是《爸爸去哪兒》,一群成年人枉顧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一意將其曝光在聚光燈之下。
說實話,童星我們也見過,甚至包括我妻子出道時的年齡也能歸類至童星。
但《爸爸去哪兒》不同,孩子的年齡太小太小了,他們該去幼兒園、該去接受義務教育,不該出現在曝光度最大的綜藝節目裡。
我真心希望有關部門能重視,我會年年提,直到這件事實現。”
“第三個就是藝人藝德。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現在活躍在大眾視野的明星裡至少有80,文化素養堪憂,更有甚者文盲、法盲都大有人在。
一時暴富,你猜他們會做什麼?
他們會追尋刺激、違法犯罪,而又因為對他們的懲罰與普通人無異甚至更輕,他們就會肆無忌憚。
剛剛結束二審宣判的李天一案就是警醒,兩年前他還隻是打人,兩年後他就是強奸輪奸,如果這一次沒有對他進行處罰,你猜他下一次會做到什麼程度?
明星藝人天然與普通人不同,他們備受矚目,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有許多人追隨。
若隻是一些中二言行,普通人模仿一下,頂多招人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