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蒂克消亡史》和《邊境風雲》一樣,充滿了程耳的強烈個人風格。
影片在敘事上采取穿插和閃回的形式,理解起來需要動點腦子。
同時程耳對畫麵的雕刻精益求精,在構圖上追求嚴格的對稱,使得電影充滿了質感。
程耳還向李元青介紹了一位自己非常欣賞的演員。
“老藝術家”王川君。
“李導!”
他好像有很多話可以說,從《大叔》到《濱海小鎮》,他能用理論詳細訴說對這些角色的個人理解。
聽他說了十分鐘。
李元青笑著說道。
“其實我個人最喜歡的角色有兩個。”
“哪兩個?”
“《時空戀旅人》和《你的名字》裡的男主角。
一個讓我完整體驗人生,一個讓我有幸體驗女生。”
“那兩個角色都有點娛樂化吧。”
“娛樂又不是應該被排斥的元素。
演戲還是要念頭通達,不要否認過去,過去也是組成未來的一部分。
我就算拿遍所有大獎,但當人問起,那些娛樂化的角色是不是我時,我也一定會承認那是我。”
王川君尷尬笑笑,主動給李元青留下聯係方式,希望以後有機會合作。
伸手不打笑臉人,李元青微笑答應以後會有機會合作的。
《羅曼蒂克消亡史》注定票房不高。
首日票房隻有兩千多萬。
之後也沒有太大起色。
這是小眾群體心頭好。
普通觀眾會對倒敘、插敘、順敘,故弄玄虛,感覺不適。
程耳這種非線性敘事玩轉得不夠圓滑,過渡得生硬。雖然中間有伏筆,但並不顯要,以至於你需要費力回想,才能接得上茬。
敘事人為的割裂,折損了這部電影的整體觀感。最致命的是,它始終上升不到史詩的高度,它仍是局部的、狹窄的、局促的、淺表的,並沒有與整個社會的變化產生一種強大的共鳴。
支持程耳是為了讓青奕公司的導演們相信一件事——青奕公司會是他們堅強的後盾,他們隻要安心創作就好。
所以,當有媒體問向陳曦。
《羅曼蒂克消亡史》是不是今年青奕公司最失敗的電影時。
陳曦偏要和記者反著來。
“《羅曼蒂克消亡史》是成功的,它說明了文藝小眾依然存在市場。
未來青奕公司會將成本預算做的更合理些,達到成本與票房收益的平衡,繼續推動文藝電影市場良性發展!”
另一邊,華藝大樓裡。
王忠軍在和王忠雷分析著《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得失。
“大哥,咱虧了!
我說怎麼青奕願意把程耳電影的份額拿出來分,他們一開始就沒打算掙錢,就是養著程耳而已。”
“沒事,一個小餅也穩住了葛尤他們。
而且我現在腦子裡隻在想一件事,李元青到底是怎麼知道我們要挖葉寧的?”
這件事明明做的神不知鬼不覺,怎麼在李元青口中,好像是人儘皆知的秘密一樣。
王忠雷不以為意。
“李元青很早以前就被圈內稱為‘算無遺策’,他最擅長用蛛絲馬跡推理出答案。
我看他就是在詐你。
他應該是看見咱們和葉寧走得近了些,猜出可能有點事在裡麵,詐你一下,你就招了。”
“也有可能,我當時確實被震驚到了。
不管他是不是詐我,咱們都得加把勁,趕緊把葉寧收入麾下,免得夜長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