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這個故事,李元青在想到底應該把主角設定成男性還是女性。
他寫著寫著就覺得該讓自己來演,當年在《爆裂鼓手》裡被磨礪的小男孩,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指揮家後發生的故事。
設定成女性也沒事,但需要真正大魔王的氣質,不知道現階段的劉奕菲能不能勝任。
劉奕菲建議道。
“你先把前兩個寫完,最後一個放放也沒事兒。”
她也想演!
憑啥自己就不能是大魔王呢?
往後拖拖,說不定老公就把角色給她了。
李元青一下子就看清了老婆的想法,她在自己身邊就是“貪”,這也想要那也想演。
“等我媽幫我完善得差不多了再考慮主角性彆吧。”
兩口子打算先把《定製男友》拍出來。
“我明天去工作室,讓他們開始搭建劇組,因為電影有特效,年底估計開不了機,最早得明年年初了。”
“都行,那我明年的檔期就先定一部電影和一部電視劇,之後再加。”
“ok!”
兩口子商量完自己的電影,受邀再去看一部新電影。
李安導演回國了。
帶來了那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電影下個月才會公映,這次是李安組織的提前看片,邀請國內大導們來提提意見。
說是提意見,其實電影已經徹底完成,再多意見也改變不了什麼,李安真正的目的是來推銷120幀\4k\3d這項全新的技術。
這樣規格的電影,目前全世界隻有五家電影院能放映,分彆在紐約,洛杉磯,魔都,北平以及台北。
李安是個非常超前的導演。
他有時認為李元青也是,但兩人超前的方式不一樣。
李元青會使用技術,但對技術不重視,隻有3d那次,他向兩岸三地導演發出了預警,大夥都得趕緊學。
之後便不再關注技術,仿佛技術最後會被淘汰一樣。
李元青個人不是這麼想的。
他之所以預警,是因為這門技術會把大家打個措手不及,大家之前沒見過。
可當大夥熟悉之後,這就變成一項基本技術,可用可不用,故事若好,用了就是錦上添花,不用也無傷大雅,故事本身太差,用與不用也不耽誤電影失敗。
於是,李元青選擇在視聽語言方麵探索更多可能,《母親》就是最好例證。
即便李元青也認為自己是超前導演。
可當他真看見新技術下的電影後,依然被李安的大膽所驚歎。
太踏馬清楚了!
這就不是看電影,完全是和屏幕中人麵對麵在交談。
不止李元青,在座的例如薑聞、張一謀等人都覺得很不舒服!
完全破壞了電影的一種隔離感。
在傳統觀念裡,導演通過電影向觀眾講一段故事,而這種新技術完全是導演把觀眾拉進故事裡,聽和看演員給你演一段故事,好像參與了,又沒有任何互動。
劉奕菲的視角是站在演員一邊。
她腦子裡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這麼“近”的距離,我該怎麼演戲?
學校裡沒教這個,以她的經驗來看,也沒有現成的方案可供參考,好像不管怎麼演,都沒辦法將距離拉遠,你就得站著觀眾身邊給他演一段他不能參與的劇情。
李安在電影放映完成後,和大家詳細講了講什麼是120幀\3d\4k。
4k與3d技術相對而言較為人所熟知,它們分彆代表著畫麵分辨率高達4096x2160的清晰度,以及以3d格式呈現的立體視覺效果。
而幀數就是在1秒鐘時間裡傳輸的圖片的數量,也可以理解為圖形處理器每秒鐘能夠刷新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