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化妝師發現旁邊的劉奕菲容光煥發,眼前的李元青眼袋暗沉。
有些事不需要問,成年人都懂。
不自覺往他臉上多招呼點料,蓋一蓋黑眼袋。
這一次宣講形式是李元青與在座的電影人、作家、媒體、影迷等群體談談自己這兩部電影的創作初衷。
大部分時間都是李元青在說,劉奕菲隻談在拍攝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
“雖然2012年,我在這裡拿到了大金棕櫚,但邁克爾哈內克的電影依然帶給了諸多思考,特彆是一樣東西——愛!
我體驗到的愛很完整。
曾經是我的父母,後來有了我的愛人,接著她又為了生了一兒一女。
站在華國人眼裡,我湊齊了一個‘好’字,什麼都不缺了。
可當我認認真真討論‘愛’的定義,試圖創作一部比肩《愛》的電影時,我反而迷茫了。
我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故事來將其演繹。
想了很久,依然毫無頭緒。
最後我隻能暫時將目光放在比‘愛’要低一個檔次的‘欲望’,滿足了欲望是否能夠感受到比‘愛’更幸福的存在,又或者,當欲望被滿足,人們對‘愛’還會有追求嗎?
恰在此時,我的愛人給了我一些啟發,她認為我是不完美的,因而我是個完美伴侶。
這聽起來像個悖論但卻很真實,因為我倆都是不完美的,合在一起無比契合,於是我們的感情便完美了。
那我們假定在未來,有一個非常完美的人工智能,它能包容真人的一起不完美,這種滿足一切幻想的感情又該如何評判?
於是便有了《我是你的人》。”
背後亮起一張海報。
劉奕菲躺在畫麵中央,留給觀眾一個側影。
數十個李元青躺在她的旁邊,並行著延伸至海報儘頭。
真人隻有一個,她是確定的。
機器人卻不同,在當下它是女主角的伴侶,隻要給他格式化,它又可以成為下一個人的伴侶,所以它的狀態隨著時間不斷變化,它並非確定。
它似乎解決了人類的孤獨感,可這種解決隻是一個替代物,玩具終究是玩具,不能代替真人。
李元青接著說道。
“在這個話題淺嘗即止後,我又聯想到哲學中的快樂本源問題。
尼采認為,快樂是一種狀態。這個狀態不是一種臨時的感覺,而是一種持久的存在。
為了獲得快樂這一狀態,一個人必須經曆各種經驗,學會適應生活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才能在人生中達到持久的快樂。
他把快樂分為兩種:一種是身體上的快樂,也就是感覺舒適的感受;另一種是心理上的快樂,也就是滿足自身願望和需求的感受。
並且他還強調,快樂並不是簡單的感官享受或短暫的滿足,而是基於對痛苦的深刻理解和轉化。
真正的幸福恰恰源於對痛苦的接納與超越,正如美酒需要發酵的過程,生命的深度也需要痛苦的淬煉。
由此,我又想到華國《道德經》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對滿足欲望的快樂的理解,需要一個參照。
這是哲學的思辨,但科學又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人類的愉悅感、滿足感與多巴胺息息相關。
若是跳過多痛苦的深刻理解,某種化學物質直接讓人擁有愉悅和快樂,那又會是怎樣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