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和去年威尼斯一樣的情況。
外國人對李元青的認可大於本國人。
好像李元青電影的場刊評分不上3.4、3.5,他就失敗了一樣。
劉奕菲笑道。
“愛之深,責之切。
以前看你在國際上大殺四方,這兩年沒那麼霸道的成績了,他們當然會有些失望。”
“我拍電影又不是為了讓他們興奮,我是在追求藝術的途中順帶滿足你。”
ua~知道啦,謝謝老公。
電影已經首映了,接下來去哪兒?”
“我想去《何以為家》展廳再逛一下,看看能不能花點錢把它做成批片買回去。”
“這部電影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容易引起華國觀眾的共鳴,”
這部影片雖然是一部講述黎巴嫩戰爭的現實題材電影,但它傳遞了普世價值觀,非常容易引起共情。
特彆是華夏民族也曾經曆過苦痛深重的歲月。
正因為和平,才需要時刻警醒。
正因為弱小,才需要積攢力量。
《何以為家》能給華國觀眾設置一個“無害的反麵”。
弱國豈止是無外交,底層百姓都得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人命輕賤如同螻蟻草芥。
李元青覺得可以為這部電影投入一些營銷力量,說不定也能和《摔跤吧,爸爸》一樣成為現象級爆款。
更關鍵在於,這部電影版權真的不貴。
李元青留意競爭對手和值得關注的佳作。
劉奕菲則是將目光投入其他方麵。
etoo”風!
“去韋恩斯坦化”是被強調的內容。
組委會開通了“舉報性騷擾”熱線,倡議參加者“舉止檢點”——否則將被電影節”掃地出門“,及處以最高3年的監禁和4萬5千歐元的罰款。
類似宣傳單在會場隨處可見。
擁有五位女性的評審團自然也會與如今的女性力量相契合,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給予女導演、女演員作品肯定。
當然,這種宣傳也不儘是好事。
有時會變成偏袒。
例如法國女導演伊娃·於頌的《太陽之女》場刊評分僅為1分,在已經亮相的競賽片彙總排名最末。
法國《自由報》和德國《時代》雜誌的影評人甚至拒絕為之打分。
實在是差的沒眼看。
而就是這部電影的首映式上,“凱特大魔王”與其他81位女性電影人手挽手走上紅毯,要求電影行業性彆平權。
這就有點無理取鬨。
凱特自己在評委發布會上說過。
“本屆戛納電影節入圍電影獎項評選應該看中藝術水準而不是性彆。”
前腳說側重藝術,後腳真用藝術來評判你墊底時,女性又開始用“平權”名義要求偏袒。
你要是把電影本身質量提升,影評人也不可能故意針對。
李元青在國際影壇的一位多年好友,河瀨直美,她就能憑作品說話。
可歐美的女性平權往往不在乎過程,隻在乎“結果平等”。
劉奕菲知道。
《小小喬》其實也沾了點光。
女性、母親、工作、家庭...
大部分元素也湊齊了。
凱特布蘭切特在《小小喬》首映禮上,雖然沒有明著稱讚電影。
但她將話題引向性彆不平等。
在好萊塢,以她的咖位,一樣麵臨男女演員的同工不同酬——所幸她是一個能對此說不的人。
而在性騷擾的問題上,她也表示“當然,也有人糾纏過我。我知道其實很多人都有過一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