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就要聽公司安排,你那點經濟糾紛不會造成嚴重後果。”
李元青讓蔣雪柔把張若雲拉回《慶餘年》劇組。
“不要想有的沒的,這場官司裡,公司也要跟你爸打呢。
你還是公司簽約藝人,沒解除合同情況下,他哪有資格把你未來合約賣給彆家?”
“對對!
哥,我相信公司,使勁兒打吧,我絕不會拖後腿。”
安撫住張若雲。
李元青讓陳曦和倪妮說清楚。
以後再接電視劇,片酬就得降到三千萬往下一刀砍得確實心痛,但也不是沒有彆的辦法。
比如加個監製、製片人的身份,繳足稅款就行。
以趙麗瑩為代表的明星,後來都是這麼安排。
雖然老一批明星正在經曆人生大考。
可新一代明星崛起的腳步不會停下。
《偶像練習生》的熱度還沒有消散。
《創造101》的風就刮進了內娛。
它在每周六的朋友圈裡經久不息,熱烈回響,也牽動著無數小女生們的心。
台麵上是101個女孩,114個日夜,在以青春押未來的這個賭局裡,懷揣偶像夢想的少女們慘烈廝殺。
台麵下依然是經久不衰的資本博弈、粉絲爭鬥、輿論炒作。
甚至有些營銷也蠻搞笑的。
比如楊超越。
劉奕菲向李元青描述時,她也直呼看不懂。
“楊超越”成為了互聯網上一次輿論撕裂的現象級案例。
在節目第一期中,楊超越跳舞數拍又出錯,哭著說出:“我是全村的希望”。
在一堆展示各種才藝的妹子中“脫穎而出”,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
後續也是不停的哭、不停的處於輿論中心。
她仿佛不應該出現在這個節目裡,跳舞記不住動作,唱歌不在調上,但恰恰就是這種“錯位感”給節目帶來了無儘的話題,一旦爭議出現,就會帶來更多流量。
李元青想起了當年的李玉春。
“那屆《超級女聲》好像也是這個情況,李玉春實力欠缺一些,但網絡人氣排在第一。”
李玉春更多的實力在節目之外。
劉奕菲好奇問道。
“這些營銷話題也是楊超越自己買的?”
“她有這個經濟實力嗎?
隻能是她的公司還有節目一起推波助瀾。
她隻是被推到前台了而已。”
雖然這些“偶像”很火。
但他們的“火”和前輩的“火”不一樣。
局限性太大。
甚至限定在某些網站內。
再也不會出現趙燕子、劉奕菲這類通過一兩部作品,讓全階層或者大部分階層都知曉的明星。
隻剩下年輕人的小圈子文化。
這倒是和李元青拍攝的《元青》有些吻合。
廣泛接觸網絡的年輕人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
兩口子商量著下半年的行程。
“拍完《夢華錄》就拍《彆告訴她》,《極限峽穀》的棚子還沒搭好,隻能留明年再拍了。”
《彆告訴她》就得春節左右拍攝,才算應景,也不用增加額外支出。
劉奕菲問道。
“幾月份拍《夢華錄》?”
“九月份,《小小喬》也公映了,天氣也稍微涼快了,咱倆再去湖北。”
七八月份,全國都熱!
李元青可舍不得老婆被曬傷。
話還沒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