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8年,於謙再次被調回京城,擔任兵部左侍郎。
1449年,蒙古瓦剌也先發動叛亂,統帥各部落,分四路大舉進犯內地。
大明戰神禦駕親征,由此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這也是大明朝急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啊?瓦剌?到底怎麼回事?先前那建奴皇帝說這個朱祁鎮坑死了五十萬大軍?可為什麼他是戰神?到底是什麼意思?”
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洪武朝的官員們也同樣如此。
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皺起了眉頭:“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戰神不是代表很厲害嗎?”
【此前,隨著明朝的積極防禦之心變淡,加上各地衛所逐漸變成了軍官的私產,大明軍士戰鬥力開始逐步下滑。
同時,大明朝廷也和周邊各臣服的,或者附屬的,或者羈縻統治的國家、部落勢力保持著一種名為朝貢貿易的經濟交易。
簡單來說,就是這些國家或者部落派人帶上禮物前來朝拜大明皇帝,大明朝廷就會按照人數賞賜回禮。
這種經濟體係,雖然能夠有助於維持周邊關係,但在我看來的話,有點像是個冤大頭政策。
以示友好?在有紀念意義的節日送點有紀念意義的禮物就好了噻!
要做生意就按照做生意的規矩來噻!盈虧自負,各憑本事!
俗話說,蠻夷,畏威而不懷德!
就像那倭寇一樣,當初被唐朝暴打了一頓,安分了幾百年,覺得自己行了,就開始露出獠牙。
被明朝暴打了一頓,又安靜了幾百年,然後又覺得自己行了!
而明朝對待這些勢力,那也是十分大方,往往是對方隻朝貢一點東西,明朝就回禮一大坨。
漸漸地,這些勢力都把朝貢當成發財的機會,沒事就派人來大明朝貢,禮物越來越便宜,一張嘴就可勁吹捧,然後再虛報使團人數,就可以獲得大量回禮!
明朝逐漸也有點吃不消了。
這一年,瓦剌使團來到大明,虛報了五倍人數。
大太監王振大怒,直接給他們按照實際人數記錄,給予賞賜!引起了瓦剌不滿。
當然,這王振並不是啥好東西,他自己私底下,那也在走私鹽鐵,還有加工好的武器,箭頭,盔甲等給蒙古,賺取暴利。
覺得自己行了瓦剌也先,就這麼突然發動了叛亂!】
“哼,外敵內賊,怪不得!”秦始皇麵色嚴峻!
“咱大漢有沒有這樣跟匈奴走私的啊?”漢武帝目光灼灼的看著群臣。
唐太宗若有所思:“冤大頭?朕怎麼感覺我大唐也是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