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李廣遇到匈奴大軍,敵眾我寡,戰敗被擒,幸好途中趁著匈奴人鬆懈,搶了一匹馬,飛快的逃回了漢朝。
據說,飛將軍之名就來源於此,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公孫敖也同樣戰敗,公孫賀沒有遇到匈奴,無功而返。
隻有衛青,雖然是第一次帶兵出征,但卻是冷靜果敢,直入險地,一舉搗毀了匈奴祭天聖地龍城,俘獲了數千人。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龍城大捷,這次大捷極大的鼓舞了漢朝軍隊的士氣,並且是漢匈之間攻守易型的開端。
衛青因功被封關內侯,達成了李廣一輩子也沒達到的願望。】
...
“什麼飛將軍?朕還以為有多厲害呢?原來是逃得飛快!沒用!”劉邦很是不屑的說道。
...
漢武帝時空,李廣老臉通紅,都恨不得找個角落蹲著,被天幕這麼洗刷,實在是丟臉得很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唐朝,武德時空,李淵的臉上有些掛不住了。
“要不咱們還是否掉李廣吧,感覺有點丟臉。”、
李建成等人有些懵逼,這祖宗能隨便說不是就不是嗎?
...
【不過,話說回來,這一次李廣輸得有點冤,因為他遇到的是匈奴的主力,對方是人多勢眾。
但是,李廣一生難以封侯,最後落得個羞愧自殺的結局,並非是什麼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時運不濟,而是因為李廣本身就存在了極大的缺陷。
首先,就是李廣在漢景帝時期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完成了四大軍功裡的奪旗,很多人認為,他要是不犯錯,或許這一次就已經封侯了。
然而,他卻私自接受了梁王劉武給他的將軍印,因而惹惱了漢景帝。
其次,李廣心胸狹隘,沒有大將之風。
他在前麵對匈作戰失敗,交錢免罪賦閒的時候,因為打獵回來晚了,進不了城,和霸陵尉起了衝突。
結果他就將這件事給記在了心上,後來在趁著出征的機會,請求將這個霸陵尉調到了自己麾下,找機會殺了他。
事後他也又趕忙向漢武帝上書請罪,漢武帝看在此時正是用人之際的份上,沒有追究責任。
反觀衛青,身為大將軍,被李敢打傷,卻反而想要幫李敢隱瞞,免得他遭處置。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垂青史的太史公司馬遷的確是很偏心得很。
李廣之所以在後世如此出名,除了因為李唐認他當祖宗之外,最大的功勞就是司馬遷。
作為李廣的好友,司馬遷在《史記》中以春秋筆法展示出了對李廣一生遭遇的無限惋惜。
而卻對為大漢朝,為華夏立下大功的衛青霍去病隱隱表現得不屑,有種他們是靠著女人才能立下大功的樣子。
話說霍去病擅殺李敢,那是因為李敢打傷了大將軍衛青,真要認真追究起來,嚴重點直接斬了都應該沒啥可以爭論的吧。
而那被李廣殺了的霸陵尉有何罪過呢?晚上城門關了不讓進城不是職責所在嗎?
第三,李廣個人勇武倒是不錯,但是無大將之才。他一生曆經七十餘戰,但大多隻是小規模的衝突,靠著少量兵馬和個人的勇猛取勝,而在大規模戰鬥之中,他總是表現不好。
第四,就是他治軍不嚴,他帶的兵,紀律十分散漫。
這樣的隊伍,若是人數較少的戰鬥,尚且能憑借勇猛取勝,但若是大規模作戰,隻能說,還未戰,輸一半!
畢竟,大兵團作戰,紀律比任何計謀,任何布置都更加重要!
縱觀曆史上的許許多多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十之有八九都跟紀律有關。
也就是人少的一方抓住人多一方薄弱的地方一陣猛打,擊潰一部,餘部跟著潰敗,然後自相倒戈蹂躪,全軍潰散。
不然,就像有個人說的:就算是五萬頭豬讓他們抓,三天也抓不完!
像李廣這樣,若是守城,紀律稍微差點,憑著城池,倒也還能防守。
可到了野戰的時候,這就是要了命了,比如遭遇戰,紀律好的隊伍,能迅速形成陣型,各歸其位,抵擋敵方衝鋒。紀律差的,怕是等敵人衝到了眼前,陣型都還沒搞好。
又比如野外紮營被人偷襲,也是類似的道理。
還有比如已經打出優勢或者打贏了,為了爭功,或者搶錢,出現胡亂向前追擊,軍陣變形等情況。
就好比漢末三國時期,袁紹手下那個被稱之為勇冠三軍的文醜,就是因為部下全都去撿荀攸故意扔下的財物,結果被曹軍趁機嘎嘎嘎一陣亂殺,打得文醜死於亂軍之中。】
喜歡盤點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繃不住請大家收藏:()盤點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繃不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