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林甫為人奸詐,口蜜腹劍這個成語就指的是他。
他在任後期,大權獨攬,大肆排除異己,陷害忠良。
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防止地方大員進入朝廷為相,他鼓動唐玄宗大肆重用胡人為節度使,稱這些胡人都對大唐忠心耿耿,特彆是安祿山!
大唐的一代名將,更是有著軍事家頭銜的王忠嗣,因為拒絕安祿山的拉攏,向唐玄宗舉報安祿山有反心,結果被李林甫和安祿山一起誣陷,最終被貶官,暴斃!
要知道,現代人評價軍事家的條件可比名將要困難得多。
幾乎所有的軍事家,都可稱之為名將,但並不是所有的名將能稱為軍事家。
凡是軍事家要麼有兵法傳世,要麼就是有獨到的軍事思想傳承後世。
而王忠嗣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大破奚、契丹聯軍,降服契丹三十六部,大破吐蕃,威震諸夷。
他在邊疆的一係列政策,極大的保證了邊疆的穩定,同時他還未後世留下了《平戎十八策》《平定諸蕃奏》,這些都是他軍事思想的體現。
他坐鎮邊疆的時期,是玄宗朝邊疆最為安定的時期!
而且,他還是李隆基養大的,關係不可謂不親密,但就這樣沒了!
反倒是那安祿山,都已經起兵了,消息傳遞到長安,李隆基還在以為是有人又在汙蔑安祿山。
那麼,這府兵製改為募兵製,為啥會成為安史之亂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呢?
這要從兩種製度的區彆說起。
府兵製,平時為農,戰時為兵,不用發工資。
明朝朱元璋推行的軍戶製度,其實就是借鑒的唐初府兵製。
但府兵製的前提是均田製,有田地,這些士兵的戰鬥力就極為強悍。
然而,唐宋,乃至曆朝都一樣,隨著王朝的越發穩定和發展,土地兼並的速度也在越來越快。
均田製這個基礎被破壞了,府兵製自然也就跟著被破壞了。
募兵製就是職業軍人,不用種地,靠領軍餉生活。
所以,在唐玄宗時期,府兵製轉向募兵製其實也是一種必然。
有些人說,募兵製的出現,是徹底斷了唐朝門閥士族的根基,因為府兵製才是門閥的核心。
然而,實際上,正是門閥士族自己毀掉了府兵製,原因就在於他們無節製的土地兼並。
隻不過漢朝,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比較厲害,能和皇權掰手腕。
而唐朝時期的門閥士族雖然依舊有著不小的實力,但已經被持續不斷的削弱,沒辦法不服就乾了。
與此同時,因為唐朝的疆域過大,邊疆有事,傳遞到中央往往需要不短的時間,一來一回,更是不利於邊疆的管理。
所以在唐玄宗時期,設立了十大藩鎮,由節度使管轄。
最開始,朝廷也擔心節度使做大的隱患,有著五年就要輪換節度使的規矩,但是隨著唐玄宗的昏庸,李林甫的瞎搞,這個輪換製度逐漸就搞廢了。
就比如安祿山,占據著大唐最為富庶的三個藩鎮,擔任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十多年,直到造反。
並且一開始,財政權還是掌握在朝廷的,募兵製需要的軍餉也是由朝廷出,此時的節度使權力雖大,但也還有製約。
但是李林甫為了減輕朝廷財政的壓力,竟然將財政權下放給了節度使。
一時間節度使幾乎都要兼任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那可謂是土地,人口,財政,募兵權集中於一人。
這和東漢末年的廢史立牧那基本上也差不多。
自此藩鎮開始徹底做大,各路藩鎮的兵馬也逐步成為了節度使的私兵。
甚至還出現了什麼三鎮,四鎮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