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個吐蕃都拿不下,還敢號稱華夏最強?最強的是我大清,我大清才是最強的!”乾隆很是得意的說著。
群臣見狀,紛紛又開始大聲的呼喝,什麼聖主明君,什麼遠超秦皇漢武之類的。
這可把乾隆聽得是極為的舒服。
...
“哼哼,等我們收集到足夠的紅景天,還有火藥,到時候一舉拿下吐蕃。”薛仁貴眯著眼睛說道。
...
“那紅景天對那什麼高原反應有效果嗎?朕要徹底平定吐蕃,這等跳梁小醜,實在是煩。”武則天看向群臣。
...
【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駕崩,唐德宗李適繼位。
郭子儀被進封太尉,任中書令,唐德宗賜號“尚父”。
公元781年,六月辛醜日7月9日),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封太師,諡號忠武,配享代宗廟,陪葬建陵。
唐德宗命百官吊唁,並特許突破禮製,使其陵墓加高一丈。
後世人評價郭子儀為最完美的將相,最令人羨慕的將相,因為他做到了“功高蓋主主不疑,權傾朝野臣不忌”,並以八十五歲高齡得以善始善終,壽終正寢,生榮死哀。
不過,觀其一生,其實也受到過許多的猜忌,詆毀,數次起伏。
而他之所以能夠得到完美的結局,這和他心胸大度,為人坦蕩,有勇有謀,以大局為重,待人以誠的品格分不開。
這裡,我們說幾個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功臣之一的李光弼,很多人說,他比郭子儀更能打,戰功更高。
的確,史書評價其“中興戰功第一。”
但是在為人處世方麵,李光弼就趕不上郭子儀了。
先前說過,李光弼早期和郭子儀互相看不順眼,後來郭子儀成為了李光弼的上司,李光弼就躲著不敢見郭子儀,再到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他又認為郭子儀是故意讓他去送死。
郭子儀坦誠相待,化解了雙方的矛盾。
再後來,又一次李光弼作戰失利,進而產生連鎖反應,導致郭子儀也失利,但郭子儀主動把責任全扛在了自己身上,沒有責怪李光弼。
自此,李光弼更是心服口服的積極的配合著郭子儀作戰。
還有,李光弼憑借著一個又一個的戰功,讓追隨他的屬下各個服氣,但是到了吐蕃入侵長安的時候,李光弼正遭到宦官們的讒言,他因此不敢帶兵入朝救駕,擔心有人要趁機謀害他,由此,他屬下的那些將領也開始逐漸對李光弼不服氣了。
而郭子儀在麵對這些類似的事情時候,總是以大局為重,個人安危為輕。
在他抵抗吐蕃的時候,魚朝恩派人挖了他父親的墳墓,所有人都擔心郭子儀會舉兵反叛,但郭子儀還是大方入朝。唐代宗將這件事告訴了他,郭子儀含淚說:他常年帶兵在外,不能阻止士兵毀壞百姓的墳墓,這是上天的懲罰,怪不了彆人。
要說郭子儀真的不生氣嗎?那肯定不是,但是郭子儀知道,魚朝恩是唐代宗的寵臣,現在的唐朝,安史之亂雖然沒了,但是內憂外患,實在經不起內耗。
一次魚朝恩邀請郭子儀赴宴,宰相元載告訴郭子儀,魚朝恩想要害他。
郭子儀的屬下也擔心,紛紛要求跟著一起去。
郭子儀卻是隻帶了十幾個家仆過去,魚朝恩很驚訝,問他為什麼隻帶這點人。
郭子儀據實已告,把這個大禍害都給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