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見深要一步步將九邊重鎮的將領全部換成自己的人。
成化十八年,又有敵寇來犯邊,汪直等人主動出擊,斬首八百多人,嚇得韃靼的人趕緊跑路,不敢來了。
但是,正所謂盛極而衰。
或許正是那句話,離得遠了,感情也就淡了。
汪直這些年,常年在邊關整頓軍務,朱見深也漸漸的寵信起了其他人。
而朝廷的人呢?
時刻都在想著扳倒汪直,一直都在彈劾,隻是各種被朱見深壓了下來,就是不處理。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汪直的權力太大了,雖然他什麼也沒做,但是頂不住那些人一直說,說來說去,說得朱見深也逐漸開始擔心起來。
在內廷宦官的其他派係和朝廷大臣的雙重不斷的彈劾之下,成化十八年三月,西廠被取締。
史書記載,朝廷內外,都十分的高興!
也不知道他們在十分高興個什麼?】
...
“蠢啊,為什麼要取消了西廠,雖然咱不喜歡閹人,但是那些官員胡作非為,沒了製約,那還不上了天?”
朱元璋氣憤的說道。
...
【接著,朝廷大臣們繼續發力,於是朱見深下令,將王越調到了延綏去鎮守,又派許寧去接任王越的總兵官職務。
然後,大同巡撫郭鏜又上書說汪直和許寧不和,容易影響軍務。
這下,朱見深直接將汪直貶去南京當了個奉禦。
王越的威寧伯爵位也被收回,接著凡是跟汪直親近的那些將領,大臣也全都遭到了貶斥。
後來,大臣們還不罷休,連個養老的奉禦也給汪直奪走了,貶成了個閒人。
自此,汪直徹底退出了明朝的政治舞台,此時,他應該大約隻有24歲左右,此後,史書重就沒有了關於他的記錄,隻提到了一句:“竟良死”
大概也就是善終的意思。
這就是明朝四大權宦的一生。
從他的一生來看,他雖然行事狠辣,辦案時喜歡用酷刑,也有囂張跋扈,排除異己。
但和王振,劉謹,魏忠賢相比,造成的破壞力簡直是不值一提。
再者,那些滿朝的公卿大臣,難道一定都是正確的?
宋朝不殺士大夫,那些士大夫都爛成個什麼鳥樣了?
自己當官違法犯罪,魚肉百姓沒事,就不許彆人夾你的腦殼,夾你的腦殼就是殘暴嗎?
而且,即便說汪直在邊關坐鎮的時候,有一些挑釁,導致軍事衝突的情況,但在那幾年,邊關是相對穩定,頻繁獲勝,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的。
比較搞笑的是,就在汪直被貶,王越被奪爵之後,沒有一個月,蒙古小王子就帶著人再次來大同把明軍一頓暴打。
結果邊關、朝廷選擇了一起隱瞞這件事情。
直到好久好久過去,這件事才曝光了,氣壞了朱見深。
有人分析,為什麼滿朝上下都要不約而同的隱瞞這次敗績。
因為,正是他們一起發力,將汪直和他的派係全部驅逐出朝堂之後,很快就發生了這個事情。
這不就是在證明他們無能嗎?要是讓朱見深知道了,分分鐘又得重新重用汪直。】
喜歡盤點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繃不住請大家收藏:()盤點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繃不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