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遠了,回到努爾哈赤受傷的問題上來,
有人還提出了,根據努爾哈赤那段時間表現出來的一些易怒啊之類的現象,很符合鉛中毒的症狀。
因為被鉛子彈擊中後,鉛元素會滲透進入人體內,並且如果是沒有及時取出,那滲透量還會增大很多很多。
在當代就有因為玩獵槍不慎走火,導致霰彈鉛子打入身體數十枚,雖然經過醫生搶救,很快將鉛子取出,但還是出現了鉛中毒的現象。
而在古代,那絕對是沒有現代這種醫術的,真要是被打中了,鉛子殘留在體內的情況,更容易出現。
而根據茅元儀的記錄,那個時期明軍在覺華島儲存了幾十萬斤的火藥和鉛子。
再加上明軍的大炮可以發射開花彈和霰彈一類的炮彈。
因此,有人推測,努爾哈赤大概率可能是被霰彈或者開花彈給濺射到了,也有可能是被火繩槍之類的輕武器給打中了,至於實心彈,那就沒可能了,因為被這玩意打中,基本直接完犢子。
總之不管怎麼說,大多數學者更認可努爾哈赤確實有被袁崇煥擊傷。】
...
“朕猜,肯定是這些建奴覺得被炮擊重傷不好聽,所以說成是病死的。”
漢高祖劉邦嘿嘿一笑。
...
【接下來,咱們開始盤點明朝皇帝的正史和野史的死法。
首先,關於南明並沒有官方的正統史書,清朝並沒有給南明單獨修史書。
因此南明的許多史料,官方一點的就是清朝修的《明史》和隻是謄錄,完成後“因為沒地方放”所以燒了原版明實錄以及一千多萬份明朝檔案的《明實錄》裡麵的一些零散傳記和片段。
不過也有明朝遺臣,學子等等,私修的史書或者一些傳記零散的留下來,但這些所謂的野史也並不一定就不比正史正。
到了清朝滅亡之後,有史學家錢海嶽參考了3700多本書,曆時四十年,從國府時期,一直到新華夏時期才終於修成了《南明史》
再到當代又有史學家顧誠,結合現代史學方法加上多重印證法再修《南明史》,其書籍內容更加嚴謹,經得起多方考驗,是當代研究南明史的第一選擇。】
...
“沒地方放,嗯!”
漢高祖劉邦淡淡的說了一句,結果就上了天幕。
...
清朝,康熙,雍正等等皇帝頓時又黑了臉。
...
【因而關於南明四帝的死法,說起來並沒有嚴格的正史和野史之分,更沒有像清朝那樣出現野到上天的說法。
關於四帝的結局,此前的視頻也有提到過,現在總結一下。
前麵為較多學者認可的說法,證據比較有力,括號內為其他死法,當然也並非就一定為假,隻是認可的學者相對較少。
1,弘光帝朱由崧,活40歲,被俘虜後,次年被清廷以謀反罪名,連帶潞王朱常淓、荊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櫟、衡王朱由棷等人以及“南太子案”王之明總共十七人被於菜市口斬殺。
另外還有在北京被秘密毒殺,押解途中自縊身亡。)
2,隆武帝朱聿鍵,活45歲。
被俘後絕食而亡。
(也有自縊身亡和被清軍俘虜後射殺或斬首的說法。)
3,紹武帝朱聿鐭,活43歲。
被俘後自縊而死。
也有被俘後拒絕下跪被李成棟斬首,自焚於廣州府衙和被亂兵殺死的說法)
4,永曆帝朱由榔,活40歲。
被緬甸王出賣獻給了吳三桂,被用弓弦勒死。
也要被吳三桂毒殺以及臨刑前自縊未死被清兵強行勒死的說法。)
5,魯監國朱以海,這個就不用說了吧,清朝把屎盆子扣在鄭成功頭上幾百年,直到幾十年前才真相大白!】
...
“所以啊,那順治被炮擊而死,也是很有可能的。”漢高祖嗬嗬笑道。
...
“垃圾建奴。”
“廢物滿清。”
...
“你...”清朝皇帝們一個個的都咬牙切齒,但最終都沒有出言反駁了。
反正不管他們怎麼反駁,都是要被罵。
...
【接下來,我們開始說明朝十六帝。
這裡首先要說一下,那些最近這兩年搞起來的這陰謀論,那陰謀論的不算。
這些陰謀論就是感覺不正常,所以被文官集團謀害的。
因為死得年輕,被文官集團謀害的。
因為年齡太大,被文官集團趁著年老病重臨死前謀害的。
因為和官僚集團有利益衝突,所以被謀害的。
彆人那些野史不管怎麼說,在死法這個問題上一般和正史不同,或者甚至還有故事,但陰謀論搞的這些就是,死法還是那個死法,但就是有人在謀害。】
...
“哈哈,這個不錯,這個多講講!”
漢高祖又出現在了天幕上,笑嘻嘻的。
而朱元璋則是一臉黑!
...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享年34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城破自縊殉國,死法無任何異議!】
這時候,天幕上又出現了無數觀眾都看過的那個影視劇的畫麵。
“他該死,他有罪!妄言五年平遼,擅殺毛文龍,導致建奴沒有後顧之憂,以致滿人鐵蹄蹂躪京城,朕沒有殺錯!”
“自毀長城也好,剛愎自用也罷,朕欲做中興之主,不料成了亡國之君,老天爺開的這個玩笑何其殘忍!你要朕認什麼錯!”
“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
崇禎時空,當群臣再次看到這個畫麵的時候,都紛紛跪在了地上,沒辦法,雖然他們平時也不怎麼跪皇帝,但是像這樣的場麵,那就是屬於重大場麵了。
不過,現在的崇禎意氣風發,皇太極,多爾袞都被他砍了,因此他隻是笑了笑,就擺手道:“彆跪了,那建奴都被咱們滅了,曆史原本會怎麼發展,跟咱們無關了,反正建奴是沒有了,還是看看那上麵的文字吧。”
眾人趕忙將剛剛彎曲的身體站直,然後看向了天幕。
隻見這一次,天幕上出現了一排排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