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機器人的行動模式,方瞳便不再局限於步行測試了,而是逐漸的加大步伐跨度,打算測試一下奔跑的效果。
“轟、轟、轟……”這次響起的聲音不再是悶響,直接就是重物砸地的撞擊聲。
2000公斤的重量可是相當有分量的,每次踏步都會狠狠的撞擊地麵。
幸虧周圍的道路都是由整塊的大青石鋪就的,結實程度還是經得起考驗的。
就在巨響的襯托下,方瞳的奔跑速度,不對,應該是機器人的奔跑速度開始以肉眼可見的程度提升。
此時在方瞳的頭盔視野中,其左下角就有著實時狀態的顯示。
40公裡\每時!
這已經是個挺快的速度了,要知道這可是雙足奔跑的速度,並不是什麼輪子,在種種因素下,還能夠跑的這麼快,可是非常厲害了。
當然這麼強悍的行動能力,其代價也是極高的,此時在頭盔顯示屏上有著實時的電量消耗。
80千瓦時\天。
是的,此時的運動消耗已經接近這個機器人的滿功率狀態了。
就這一小會的運動,電量就掉了2度電了,感覺這個能耗確實是有些高了。
可是方瞳早已習慣了急速奔跑,對於機器人的這種運動狀態並不是很滿意,和自己本體的行進速度相比,簡直就是蝸牛在蠕動。
這麼高的能耗結果速度卻是如此的慢,方瞳很不滿意,看來這個初稿設計還是有待完善啊。
但是已經能動起來了,這就是個巨大的成功。
根據方瞳的了解,在外界雖然有著能源限製,導致機器人這種東西沒法實際應用。
可實際上哪怕是連著電線,人型機器人這種東西也隻是個設想而已,因為對於人體的模仿還是不夠深入。
就說站立移動這點,外界的實驗室就沒聽說過哪家實驗室做到了。
聽說是什麼平衡性問題不好解決,所以很多搞機械設計的實驗室全都退而求其次,並沒有追求什麼仿真設計,紛紛改投了多足設計和履帶設計。
反正就是一台機械工具,能動、能乾活就行,非要搞什麼仿真,這不是找罪受嗎。
而且根據一些理論研究,人體這種形態,在所謂的機器人領域那是行不通的。
在一些說法中,人體就是大自然的奇跡造物。
像是人體上的各個關節、雙手、雙足等部位,如果使用所謂的電機替代,那是不現實的,那個複雜程度簡直就是在搞笑,哪怕是強行實現了這些功能,在穩定性和可靠性上麵也是很難做到儘善儘美的。
所以外界的機器人發展都是定製化的外形,乾什麼的機器就是某種固定的外形,為了適應一些地形就會使用履帶等配件,並沒有過分的追求人形設計。
可是方瞳的設計初衷不一樣,就是要搞出來一個自己的替身,方便自己更好的使用異世界傳送門,前往各個世界進行探索與發現。
方瞳的腦子裡一遍思考著設計方案的完善,同時也在進行著實機操作,一連活動了1個來小時,消耗了4度電,這才停下了折騰,駕駛著機器人回到了實驗室之中。
此時的機器人在外觀上並沒有什麼變化,可是在內裡卻是出現了很多的磨損,反映在物品信息上麵就是耐久度的變化了。
【物品:仿生學類人機器人·電力驅動版
身高:185厘米
淨重:2000千克
能源電量):\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