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芝走入大殿,不卑不亢:“參見吳王。”】
【張昭喝問:“為何不跪拜!”】
【鄧芝昂首挺胸:“上國天使,不拜下邦之主。”】
【這一句話,得罪了大殿之上所有人。】
【吳臣們,紛紛側目,恨恨地看向鄧芝。】
彈幕:
——“就這一句話,氣場就起來了。”
——“三國的使臣都挺牛逼的。”
——“還真是不怕死啊。”
——“門口那口大鍋,就是用來煮鄧芝的吧。”
——“高端的鄧芝,往往隻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法。”
【孫權神色不改:“好不自量。”】
【“爾要掉三寸之舌,效仿酈生說齊乎?”】
【“殿前油鼎,乃為汝而造。”】
【鄧芝神情自若:“人皆言東吳多才俊。”】
【“誰想滿朝文武,卻懼怕我一介儒生。”】
【“哼!“孫權嗤笑,“孤何懼爾一匹夫。”】
【鄧芝道:“既不怕我,為何設下油鼎,武士?”】
——“孫權:油鼎是準備吃火鍋用的,武士負責切肉切菜的。”
【孫權道:“爾要為諸葛亮做說客,來說孤絕魏向蜀,是否?”】
【鄧芝坦然道:“我乃蜀國一儒生,特為吳國利害而來。”】
【“而吳王卻陳兵設鼎,拒一來使,何其小肚雞腸。”】
【聽到此話,孫權一陣羞愧,揮手撤下了武士。】
【“賜座。”】
【張昭一臉疑惑地看了看孫權。】
——“張昭:咋回事?會不會玩啊,這個人。投魏就對了。”
——“鄧芝:你看他還得給咱賜坐。”
——“孫權還是有點氣度的,知錯改錯。”
——“鄧芝說得確實是,人家就一文人,你們又是武士,又是油鼎的,嚇唬誰呢。”
——“孫權就這點好,能屈能伸。”
【鄧芝坐下後,孫權問道:“吳國有何利害?願先生賜教。”】
【鄧芝道:“吳王,曹丕曾遣使來吳,約大王起兵伐蜀。可有此事?”】
【“有。”孫權捋須答道。】
【鄧芝繼續道:“吳王並未發兵,而想坐觀成敗,對否?”】
【“不。”孫權堅定說道,“因軍需未辦,故未出兵。”】
【鄧芝道:“出兵,不能勝。”】
【“不出兵,必開罪於魏國。”】
【“此時,吳王是騎虎難下,進退兩難。”】
【“稍有不慎,便危在旦夕。”】
【“豈能說東吳無患無憂?”】
【“嗬嗬……”張昭嗤笑道:“分明是蜀國危在旦夕,汝卻讓我東吳罷兵。”】
【“魏吳兩家聯合,五路發兵,蜀國必亡。”】
【“屆時,吳魏平分蜀地矣。”】
【鄧芝起身走到張昭麵前:“五路大軍,已被我諸葛丞相退去四路。”】
【“張大人可知?”】
【張昭開懷大笑:“啊哈哈哈哈……危言聳聽啊……”】
【笑聲未落,有傳令兵入朝稟報:“報~”】
【“曹丕發出的四路大軍,均已不戰自退。”】
【吳國官員們大驚失色。】
【孫權慌忙擺手:“退下。”】
——“這小兵也是很實誠啊,當眾就說了。”
——“有這麼巧,這個時候來報嗎。”
——“報信小兵:我算好時間來的。”
——“張昭:彆老對著一邊的臉打,換一邊啊,這邊都腫了。”
【張昭心裡五味陳雜,臉上極為尷尬。】
【鄧芝對孫權拱手道:“諸葛丞相熟知軍情,運籌帷幄,故能禦敵於千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