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西城,就算加上老弱病殘,也不過兩千餘兵。】
【加上西城城牆矮小,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殺過來,西城如何抵禦得住。】
【諸葛亮下令,所有人偃旗息鼓,藏匿城中,不準作聲。】
【自己則帶兩名童子、一把古琴,端坐城樓之上。】
【司馬懿大軍前來,司馬昭一馬當先,看到了城樓之上的諸葛亮。】
【“父親,快看,諸葛亮。”】
【司馬懿抬頭望去,隻見諸葛亮端坐城上。】
【西城城門緩緩打開,司馬懿當即拔劍準備戰鬥。】
【結果,卻看見幾名百姓趕著牛、羊出來,幾名百姓默默地掃著地,完全無視眼前的十五萬大軍。】
【司馬懿皺起眉頭,疑惑地看著眼前的一切。】
【城樓之上,除了諸葛亮和兩名童子以外,再無一人,甚至連旌旗都不曾看見。】
【城內鴉雀無聲,沒有任何動靜。】
【司馬懿止住大軍。】
【十五萬大軍在一座小城麵前,止步不前,現場一片靜謐。】
【安靜,安靜,還是安靜。】
【氣氛壓抑到了極點。】
彈幕:
——“什麼,兩千兵還全都運糧出去了?”
——“演都不演了,直接打開城門?”
——“十五萬大軍,我滴媽,這可怎麼辦。”
——“諸葛亮居然親自來這裡運糧,太涉險了吧。”
——“高手過招,心有靈犀一點通,兩個人都想到了西城。”
——“我明白了,諸葛亮這是要以身殉國。”
——“補藥啊丞相,喬裝成老百姓逃跑也行啊。”
——“收手吧諸葛亮,外麵全是司馬懿。”
——“我起先以為司馬懿的對手是馬謖,沒想到是諸葛亮。”
——“魏國出了個司馬懿,輕輕鬆鬆拿捏了馬謖,現在還把諸葛亮逼到了絕境,蜀漢真的要完了。”
——“諸葛亮一死,三國怕就一統了吧。”
【當~】
【突然一個響聲,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噔~噔~~蹬~蹬~】
【諸葛亮在城樓之上,悠然地彈了古琴。】
【琴聲悠揚,神情自若。】
【司馬師說道:“父親,諸葛亮故作此態。”】
【“我看不如殺進城去。”】
【司馬昭應和:“對,父親,殺進城去!”】
【司馬懿對兩個兒子說道:“不可妄動。”】
【隨後,司馬懿聽著琴聲,仔細觀察著諸葛亮四周情況。】
【十五萬敵軍近在眼前,諸葛亮卻大開城門,悠然自得地談著琴。】
【這種反常的行為,讓司馬懿不得不懷疑這是否是諸葛亮布下的局。】
【“這錚錚之音,如驚濤拍岸,風卷殘雲。”】
【“指端似乎有雄兵百萬。”】
【司馬昭疑惑道:“父親,我怎麼就聽不出來呢。”】
【司馬懿看向城頭,自信地對司馬昭說道:“你聽。”】
【“諸葛亮的琴聲,似山間小溪,清澈見底。”】
【“非心曠神怡者,不能為之。”】
【“諸葛亮定然是胸有成竹。”】
【司馬師道:“父親,幾根琴弦,豈能如此傳神?”】
【司馬懿道:“心亂則音躁,心靜則音純。”】
【“心慌則音誤,心泰則音清。”】
【“聽諸葛亮彈琴,如觀其肺腑也。”】
【“我能為諸葛亮知音,不勝榮幸。”】
【司馬懿抬手:“傳我將令,後隊改前隊,兵退北山。”】
【司馬昭驚訝道:“父親,何故退兵?”】
【司馬懿道:“你不知諸葛亮向來用兵謹慎,不曾弄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