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錯綜複雜、風雲變幻的官場之中,職務的調整原本不過是家常便飯般尋常無奇。
然而,當柳江河接到調任通知,得知自己前往團市委擔任副書記一職時,內心並沒有太多的波瀾。
彼時的他,心結未解,對於新的工作崗位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並沒有過多的思考和規劃。
但在體製內其他同僚們的眼中,此事所引發的震動卻是非同小可,他們覺得特彆意外,又好像在情理當中。
表麵看來,柳江河此次是由市委部門轉至群團組織任職,這般調動難免讓人產生一種“被貶謫”的錯覺。
從傳統觀念出發,群團組織相較於市委部門,其重要性與影響力要遜色許多,是很多人眼裡麵的清水衙門。
若深入探究其所調往的單位,則會發現其中另有玄機,“共青團出乾部”這句俗語早已深入人心。
在當下大力倡導乾部年輕化的大趨勢之下,共青團乾部無疑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在旁人眼中,團市委就是青年乾部的搖籃。
團市委乾部隊伍的整體年齡是所有市級部門裡麵最年輕的,可謂朝氣蓬勃、活力四溢。
通常情況下,隻要表現出色,達到一定標準,晉升提拔幾乎是順理成章之事,所以團市委崗位也是不少年輕乾部令人垂涎欲滴的“香餑餑”。
所以,單從這一視角審視,柳江河此番調入團市委,實在難以簡單地歸結為貶職。
柳江河現在也還沒有滿二十五歲,從他的年齡來說,到團市委任職好像也更為合適一些。
不然在其他平均年齡四五十歲的班子裡麵,出現一個二十多歲的班子成員,顯得還是有些格格不入,就像當初他在市委宣傳部時一樣。
除此之外,眾人私下裡紛紛猜測起柳江河背後究竟有著怎樣強硬的關係網,關於他公然違抗市委書記張家明下達的命令的事大家眾所周知。
還有一些跟柳江河相熟的人,他們更是清楚柳江河與侯權之間存在著深深的恩怨糾葛。
當時呀,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柳江河這次怕是要大禍臨頭,要麼會被降職處理,要麼就得直接被踢出公務員這個隊伍。
然而,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後來張家明不知出於何種緣由,竟然僅僅是把柳江河擱置在了一邊,對其不聞不問。
既沒再安排他回到領導小組辦公室去工作,也不讓他重回市委宣傳部上班,更為關鍵的是,連他原本擔任的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一職居然都沒給免去。
要說這張家明在柳江河這兒丟儘了顏麵,感覺到自身的權威性受到了嚴重挑釁,心裡頭鐵定是想將柳江河一擼到底的。
隻可惜,他似乎有某種難言的苦衷或是受到了某些限製,導致最終無法如願以償地這麼去做罷了。
待到張家明調離之後,新任的市委書記對他不熟悉,而朱益民對他雖然熟悉,卻又礙於某些原因,不好主動提及此事,柳江河就這樣被晾在了一旁。
待到新任的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走馬上任,他對柳江河的情況了如指掌,在沈明義的慫恿之下,他向熊國兵提出了想要將柳江河從部機關交流出去的想法。
熊國兵到棉城之後,對於柳江河的事情也略有耳聞,起初他並不想理睬這個曆史遺留問題,然而新任的宣傳部部長既然提出了想法,他就不得不重視起來,可將柳江河交流到哪個單位,卻又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
最終,市委組織部在反複征求意見後,經過熊國兵的深思熟慮,決定讓柳江河到團市委擔任副書記。
如此結果,熊國兵既維護了前任市委書記張家明的顏麵,又滿足了新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要求。
同時也給柳江河留下了一線生機,也讓他給省上的某些領導有了交代。
柳江河接到正式調動通知的時候,已經是過年前的最後幾天,市委組織部的同誌讓他自行前往團市委履新。
雖然心中並沒有滿懷期待,但是他還是撥通了團市委書記徐海峰的電話,向其報到並表示自己隨時可以投入新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