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偉壯觀的長城之畔,廣袤無垠的黃旗海草原如同一幅巨大的綠色畫卷鋪展在大地之上。
位於這片草原中心地帶的左大將中軍帳內,氣氛凝重而微妙。來自漢朝的使者陳易正與左大將兩人表麵上看似談笑風生,但實際上卻是各懷心思,相互之間展開了一場充滿智謀與心機的交鋒。
左大將目光閃爍,他急切地想要洞悉陳蟜那尚未完全展露的具體計劃。他心中暗自盤算著,如果能夠提前知曉其中的細節,便能更好地籌劃一番,從而在這場即將到來的局勢變動中謀取更多的好處。
而另一邊,陳易同樣心懷成府。他深知自己肩負著重大使命,必須要小心翼翼地探尋出匈奴人的底線所在。隻有這樣,他才能為大漢朝廷爭取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不辱使命。
此時,遠在雁門關至平城一帶,戰況激烈異常。匈奴大軍遭遇了慘敗,他們如同驚弓之鳥般四散奔逃。
陳蟜率領著漢軍一路追擊,毫不留情,緊緊咬住匈奴敗軍不放。
儘管蕭勝、蕭慶兄弟所部從馬邑出發,以及李敢所部自平城進行了二次截殺,但無奈匈奴人的敗兵實在太過分散,使得漢軍未能將其一舉全殲,仍有一小部分匈奴人僥幸逃回了黃旗海草原,並被左大將麾下的部隊收容。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匈奴右大將本人竟然也幸運地逃脫了生天。這位久經沙場的匈奴將領並未在混亂的戰局中殞命,亦未成為漢軍的俘虜,成功地躲過了一劫。
追殺匈奴人的敗兵已經整整持續了一天之久!當那如血的殘陽漸漸西沉,天色也開始逐漸黯淡下來時,陳蟜終於帶領著他的部下們來到了平城,並在此地收攏分散各處的兵馬。
儘管此刻士氣正盛,但陳蟜卻並未選擇趁勝向北繼續追擊那些逃竄的匈奴人。
隨著這場激烈追逐戰的落幕,意味著春季漢匈之間展開的第一場戰爭最終以陳蟜所率領的漢軍大獲全勝畫上了句號。
平城附近,旌旗飄揚,漢軍將士們歡呼雀躍,慶祝著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他們身上沾染著敵人的鮮血和塵土,疲憊不堪的麵容難掩內心的喜悅與自豪。
夕陽餘暉映照下,整個戰場都被染成一片金黃,仿佛是對英勇漢軍的最高褒獎。
陳蟜深知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哪怕此刻取得了勝利,也絕不能有絲毫鬆懈和麻痹大意。於是乎,他當機立斷地派出了數量眾多且訓練有素的探馬,讓他們迅速奔赴平城北部地區,嚴密監視著那片廣袤無垠的黃旗海草原上匈奴人的一舉一動。
這些探馬猶如一支支敏銳的鷹眼,時刻關注著匈奴人的任何風吹草動。
與此同時,大軍則在平城安營紮寨,稍作休整。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士兵們都已疲憊不堪,但軍紀嚴明的他們依然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性。
這一晚,整個平城沉浸在一種緊張而又熱烈的歡慶氛圍之中。
次日清晨,陽光灑在了大地上,照亮了漢軍士兵們堅毅的麵龐。隨著陳蟜一聲令下,大軍開始拔營起寨,浩浩蕩蕩地踏上了返程之路,目標直指雁門關。
然而,就在此時,遠在黃旗海草原的匈奴人卻表現得極為反常。按常理來說,遭遇失利之後,他們要麼會選擇撤退以保存實力,要麼就會重整旗鼓繼續南下進攻。
可如今,這群匈奴人既不撤退,也沒有半點要向南進軍的跡象,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靜靜地駐紮在原地。
這種詭異的情況讓陳蟜心中不禁升起一絲疑慮:“難道匈奴人還要繼續南侵不成?”
然而,陳蟜並未將時間過多地浪費在無端的猜測之上。他深知當前局勢緊迫,於是果斷采取兩方麵措施——
一方麵,他不遺餘力地搜集有關匈奴人的各類情報,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另一方麵,則緊鑼密鼓地整頓軍備、安排防區,時刻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因為在他心中堅信著一個真理:無論漢匈之間最終走向戰爭還是和平,強大的軍事實力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
當陳蟜率領大軍凱旋而歸,重回雁門關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朝廷呈報此次出征所立下的赫赫軍功,並對全軍將士予以豐厚的犒賞。
在他的治軍理念當中,獎賞分明乃是維持一支軍隊強大戰鬥力與高昂士氣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對於那些英勇作戰、建立功勳之人,必然要給予應得的重賞;而對於犯有過錯者,也絕對不會姑息縱容,必定會依法嚴懲。
如此一來,既能激勵眾將士奮勇殺敵,又能確保軍紀嚴明,從而打造出一支無往不勝的鐵血雄師。
不僅如此,陳蟜還親自撰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報捷奏折以及三封飽含深情的家書,並派遣數匹快馬加急送往長安城。
其中那封報捷奏折自然是呈遞給當今皇帝劉徹,旨在向其稟報自己此番在北疆取得的重大勝利,借此彰顯自身的功績,更重要的是讓皇帝陛下知曉,他陳蟜從未有過絲毫懈怠,始終秉持著一顆忠君報國之心,積極進取,為大漢江山社稷殫精竭慮、死而後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