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無知】陳然很熟。
往大裡說,在看曆史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搞曆史虛無主義,比如,有人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
這就是曆史虛無主義
答案是不可能,秦始皇永遠不可能是呂不韋的兒子。
今天,你能懷疑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那麼明天你就會懷疑曆史上是否有過秦始皇。
後天,你就能懷疑整個華夏的曆史,甚至人類的文明,都會被你全盤否定。
你的思想會亂,分不清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往小裡說,班級裡,出現了謠言,其實根據六人法則,輕易就能找出謠言的散播源頭。
六人法則就是,你隨便找一個知道謠言的人,問他是誰告訴你的,他會說出一個名字,你再去找這個人詢問同樣的問題,你又會得到一個名字,當你聽到被你詢問的人說出:
【我也不知道,我是聽彆人說的,那人是誰,我忘了】這些回答時,他就是謠言源頭。
用這種方法,不出六人,就能找到謠言的源頭。
但事實上沒人去找源頭,而是人雲亦雲,無論這個被造謠的人,再怎麼解釋,他\她的話,在你心裡已經沒什麼可信度。
即【無知】
這個【無知】,並不是我們理解的那種無知,而是學識或認知由確定到不確定的過程。
相當於,你的自由意誌,與你的學識或認知在打架,你不知道該相信自己的自由意誌,還是該相信自己的學識或認知?
風吹旗幟,是風在動,還是旗在動,亦或者如那些和尚說的那樣是你的心在動?
其實,是風帶動了旗,風和旗帶動了你的心。
同理,【無知】一定是你接收到某些乾擾信息造成的。
比如,你信了某人的話,某人的觀點,某人的結論,這才造成你否定了你之前的學識。
由此可見【無知】之境的玩家們,是可以免疫外界信息。
當然,無知,無距,無我都隻是【知】,而不是【行】。
隻有當斬去自我時,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好比情緒,你知道他在乾擾你的情緒,但在靈台一境前,他還是會受他的乾擾。
…
【無我】陳然也了解些。
【無知】是否定外界,那麼【無我】就是否定內在。
我否定了自我,即無我。
比如,戒過煙的都知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點上一支,有時候你都沒意識到你點煙了。
而這個習慣,就是你長期抽煙養成的自我常識。
因此,【無我】是【知】這方麵的自我常識。
…
無知,無我,陳然都理解。
但無距是什麼?
他覺得,應該是橫在無知與無我中間的一種過渡。
要知道,內在常識,也就是自我常識,一旦被舍棄,你不再是你,變成了一個陌生的你。
這個陌生的你,是否還會按照你原來的設想,找回自我,也就是找回原來的你?
誰也無法確定。
好比陳然自己,在輪回複製密室中,陳然甲乙丙丁,都是想殺他取而代之。
一個陌生的陳然,一定也想殺死原本的陳然,不會找回自我陳然,那麼原本的陳然就……
徹底死了。
因此,【無距】應該是儲存自我的心理世界。
這一點,陳然從矮胖的意識世界中,看到喜怒哀樂四個不同的矮胖,就能證明這一點。
也就是說,矮胖將自己的本我儲存在了【無距】中。
隻是。
陳然不能理解,在與矮胖對視時,為什麼矮胖能把他的意識拉到矮胖的【無距】中,也就是心理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