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
還真把陳然給問住了。
白馬非馬。
出自典故,且在典故中,已經解答了為什麼白馬非馬。
也就是說。
白馬非馬,不存在說謊。
但是……
白馬非馬,違背常識,肯定是錯誤,且你知道這個錯誤,還說了出來,就是在說謊。
[那麼問題來了。]
[謊言的判斷……]
[是偶性?]
[是形式?]
[很明顯,應該是偶性,即要指出具體的事物。]
[而白馬非馬,沒有指出具體是否出自典故。]
[就好比,男人不是人,我的理論依據是,男人【男】這個是偶性,【人】是普遍,偶性自然不是普遍,因此……我覺得男人不是人,是正確的結論。]
[但,男人不是人,很明顯是個謊言,百分百的謊言。]
[因此,謊言的判斷,是具有偶性的,即像白馬非馬,這種沒有確定具體判斷依據,卻又違背常識的言論,就是在說謊。]
[其實,新手副本,那麵牆上就已經概括這種言論。]
[把有歧義的,都歸納到謊言當中,簡單來說,不存在偶性的說辭,且又違背常識……]
[即:說謊!]
[這裡都得分清楚,什麼是偶性,什麼是形式本質)?]
[木頭,做成桌子。]
[桌子是偶性。]
[木頭是本質。]
[在木頭做成桌子,這個前提下,你可以把桌子說成木頭,也可以把木頭說成桌子,但你不能說桌子不是木頭。]
捋清楚這點,陳然發現自己豁然開朗,宛若打通任督二脈。
[也就是說,對於事物的判斷需要有一個辯證的過程。]
[這是第一個否定!]
[回到種子的問題。]
[這個就比白馬非馬,要複雜的多,簡單來說,萬事萬物,有三個過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其中否定之否定,仿佛回到了出發點的回複,但這是在更高階段的回複。]
[一枚種子,生根發芽,果肉腐爛,仿佛又變回了一枚種子。]
[但,實際上,是變成一堆種子,即更高級的回複。]
[好比對諸葛亮的看法。]
[小時候:肯定。]
[長大了:否定。]
[再長大:否定之否定。]
[這三個過程。]
[第一個,肯定,即我們不知道而【肯定】,或者說,我們人雲亦雲而【肯定】。]
[第二個,否定,即我們片麵的【否定】。]
[第三個,否定之否定,即我們否定了我們片麵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仿佛又回到最開始的【肯定】,但其實是更高級的【肯定】,隻因我們知道了我們為什麼要【肯定】。]
[同理,對於常識,我們也應該經曆這三個階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這三個階段對應……]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也就是說,對於常識,我還處於【肯定】階段。]
[我需要一個【否定】自己常識的過程,從而到達更高級的【否定之否定】結果。]
[即:構建常識,破壞常識,再次構建常識。]
[這個再次構建常識,比我現在擁有的常識境界要高級。]
[從而讓我免疫常識!這裡的常識自然是肯定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