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與秦韻仔細地抄寫了那份顧客定製竹飯盒的名單,字跡工整,力透紙背,仿佛每一個筆畫都承載著秦家村的希望與未來。
一份名單被鄭重地留在百貨大樓,另一份則被他們緊緊地攥在手中,帶回秦家村,以便能即刻優先安排生產這三十八份定製竹飯盒。
二人懷揣著激動不已的心,腳步匆匆地出了百貨大樓,來到外麵秦大爺那輛古樸而堅實的牛車旁。
秦韻清脆的聲音響起:“大爺,咱們回去吧!得抓緊時間,趕緊把這批竹飯盒趕製出來。”
說著,她還高高地揚了揚手中的本子,那本子在陽光的映照下,似乎閃爍著金色的光芒。
秦大爺滿是皺紋的臉上綻開了燦爛的笑容,聲音洪亮地問道:“這本子上記的可是顧客們定製的竹飯盒?”
“沒錯!今天咱們一下子就定製出去了三十八個竹飯盒呢!咱們得趕快回去,把這喜訊告訴全村的人。”
“而且,咱們放在百貨大樓的五十個竹飯盒,如今隻剩下最後十個了,估計今天肯定能賣光。所以咱們得趕緊把新的竹飯盒做出來,再送一批到百貨大樓去。”
“唉,當初真該聽李大隊長的話,多做一些竹飯盒再開始賣。”
秦大爺聞言,猛地揚起手中的皮鞭,“啪”的一聲在空中炸響,恰似一聲激昂的號角。
刹那間,拉車的水牛仿佛聽懂了這催促的信號,揚起蹄子,邁著小碎步穩穩地走了起來,牛蹄踏在地上,發出“噠噠”的聲響,似是奏響了一曲奮進的旋律。
三人回到秦家村時,發現村裡早已傳遍了竹飯盒暢銷的消息。
那一批原本打算到百貨大樓做托的村民,儘管是徒步而歸,但其歸心似箭的腳步絲毫不比牛車慢多少,他們提前了一個多小時就往村子裡趕,走在路上,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難以抑製的興奮與喜悅。
此時,生產隊長秦耀祖也從大隊部滿麵春風地回來了,他同樣帶回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長河公社光是趙建國書記就下了二十個竹飯盒的訂單,說是要拿去送給他的戰友呢。加上公社其他人訂的,光是公社乾部們就總共訂了三十個竹飯盒,名單我都已經抄回來了。”
看來這竹飯盒訂製真是大受歡迎啊!竹飯盒銷售的火爆場麵,如同一把熊熊燃燒的烈火,讓秦家村的村民們熱情高漲,信心滿滿。
全村男女老少紛紛傾巢而出,大家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如同一個緊密協作的機器,全力投入到竹飯盒的生產之中。
老村長目光堅定地對秦耀祖說道:“耀祖啊,咱們秦家村的竹飯盒算是打響了第一炮。不過,你可一定要讓文喜把好質量關,咱們絕不能因為買的人多了就降低質量。”
“老村長,您放心吧!李君文大隊長早就告誡過我,咱們的竹飯盒一定要朝著高端產品的方向發展,千萬不能粗製濫造。”
“畢竟,一般的竹飯盒,很多人自己就能做了。我還盼著咱們生產隊的竹飯盒能越做越好,真像李大隊長說的那樣,銷往全國,再走向全世界,為國家出口創彙,賺外國人的錢呢!”
老村長聽了,欣慰地點了點頭,臉上的皺紋仿佛都舒展開來:“你能這麼想,很不錯,這樣我就放心了。”
短短數日之間,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知曉秦家村生產的竹飯盒,竹飯盒的生意愈發火爆,如日中天。
甚至坊間都有傳聞,公社乃至縣裡的領導們,都對秦家村的竹飯盒青睞有加。
據說用竹飯盒蒸飯蒸菜,會彌漫著一股清新的竹香味,仿若將山林間的自然氣息融入了食物之中,而且長期使用還能讓人健康長壽,這傳聞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在人們的口中四處傳播。
整個沿河大隊的五個生產隊中,陳家村和沿河村看到秦家村的巨大變化後,不禁眼紅心熱。
秦家村靠山吃山,他們兩個生產隊則依水而生,自然要靠水吃水了。
如今,他們兩個生產隊學著上河村和下河村,在河邊精心設置圍欄,用於養殖在捕魚竹籠、黃鱔籠裡捕獲的小魚小蝦小黃鱔。
同時,趁著農閒時光,村民們開始大量編織明年用於在河麵上種植水稻的竹架子。
不僅如此,兩個生產隊還大幅增加了捕魚竹籠的數量,每個生產隊每天都有兩百個巨大的捕魚竹籠被放置到大河之中,在大河的邊上則錯落有致地擺放著細小的黃鱔籠。
由於兩個村子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周邊又沒有其他村莊與之相鄰,所以他們在大河裡能夠用於種植養殖的麵積十分廣闊。
若論河中捕魚的數量,無論是上河村還是下河村,都難以與陳家村和沿河村相媲美。
現在,沿河大隊的五個生產隊,上河村、下河村、陳家村、沿河村每天都會向大隊部和公社上交十分之一的提成收入。
這一情況讓沿河大隊和長河公社的領導們皆大歡喜,尤其是沿河大隊,大隊部的賬目上終於有了充裕的資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