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拿著報紙,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喜悅,那神情仿佛是農民看到了豐收的田野,他興高采烈地在教師辦公室裡傳閱這份報紙,口中不停地念叨著:“這可是我們學校的學生啊!真不愧是咱們學校的學霸,真給咱們學校長臉!”
老師們聽聞,紛紛放下手中的工作,圍攏過來,接過報紙,仔細閱讀。
他們的眼中滿是驚訝與讚賞,這個以前在校園裡就備受矚目的風雲人物,這個每次考試都獨占鼇頭的少年,如今憑借一篇文章,更是如火箭般躥升,一下子成為了校園裡最耀眼的明星,成為了師生們口中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在校園裡迅速傳開。李有福的同學們,在班級裡熱烈地談論著他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的消息,那討論聲如同嗡嗡的蜂鳴,此起彼伏。
他們一個個瞪大了眼睛,眼中滿是崇拜與羨慕,同學們心中對李有福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沒見他怎麼學習,次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這還不算,人家除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之外,居然還在偷偷的研究良種培育。
“這個李有福,怎麼這麼厲害呀!”他們的驚歎聲中,飽含著對李有福的欽佩與向往,仿佛在談論一位來自神秘世界的天才。
上河村、下河村、軋鋼廠以及北平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處,這些與李有福的生活軌跡有所交集的地方,也都像是被點燃的火藥桶,一個個炸開了鍋。
街道主任王天麗,這位平日裡見多識廣的基層乾部,此刻也不禁讚歎道:“這個李有福,我早就覺得這孩子與眾不同,看著就機靈聰慧,我還尋思著他長大了肯定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沒想到啊,他現在就這般出類拔萃,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李君文在沿河大隊部看到這份報紙,剛開始同樣有些不敢相信。
可是李有福的名字,還有報紙上麵的地址,分明就是三弟家的老四有福啊。
李君文拿著那份報紙,風風火火的騎著自行車趕回了上河村。
沒有多久,整個上河村的村民們便都知道了李有福培育良種,並且還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的消息。
村民們談論著李有福的消息,一個個都與有榮焉。
這可是他們上河村出去的人,這可是他們上河村的天才神童,這可是在一天之內,就讓他們上河村全村人從餓肚子變成天天都能夠吃飽飯的大能人。
在軋鋼廠,軋鋼廠的一些工人,領導向李君豪,王秀清恭喜的時候,兩人還有些莫名其妙。
當得知是他家李有福在《科學通報》上麵發表了文章時,兩個人還有些不敢相信,你們是不是弄錯了。
然而名字會弄錯,名字有同名,可是那地址就不會有錯,不會有相同的地址啊。
然而,當消息如同風一般從學校飄散出去,從上河村,軋鋼廠,街道處傳播出去,人們得知發表這篇文章的竟然是一個還不滿十四歲的在校學生之後,科學界頓時如平靜的湖麵被投入了巨石,質疑聲如同洶湧的波濤,滾滾而來。
一些人就像多疑的狐狸,怎麼也不相信這般深刻、專業的文章會出自一個孩子之手,他們固執地認為,這背後必定有成年人在暗中操縱、代筆,那懷疑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表象。
報社在這輿論的重壓之下,仿佛不堪重負的小船,開始搖搖欲墜。
為了探尋真相,還事實一個清白,報社毅然決定派一位資深編輯前往李有福家中一探究竟。
這位編輯,在業界久負盛名,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獵手,即將踏上一場充滿未知的狩獵之旅。
編輯帶著滿心的疑慮和期待,敲響了南鑼鼓巷九十七號院第九號那扇略顯陳舊的門。
隨著門“吱呀”一聲緩緩打開,李有福那張略帶稚嫩卻又透著幾分機靈的臉龐出現在編輯眼前。
得知編輯的來意後,李有福心中了然,卻故作緊張地將編輯請進屋內。
在他原來住的那間房間內,他自然早就做了準備,畢竟兩世為人,稿子發出去之後,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他自然心中清楚。
他最近又去收集了一些書籍,放在房間的角落裡。
編輯踏入屋內,進入李有福的小房間,仿佛進入了一個知識的寶庫。
小小的房間裡,各類農業書籍堆積了一大堆,層層疊疊地占據了好大一處角落。
它們有的書頁已經泛黃,仿佛在訴說著被反複翻閱的曆史;有的被密密麻麻的筆記所覆蓋,那些筆記如同靈動的小蝌蚪,在書頁間穿梭遊弋。
編輯隨意翻開一本,隻見上麵密密麻麻的字跡仿佛螞蟻行軍般整齊排列,詳細的圖表猶如精密的地圖,清晰地記錄著李有福對糧種培育的獨特思考和反複實驗的數據,每一個數字、每一個符號都像是他智慧的結晶,閃耀著探索的光芒。
光憑這些書籍,可不能夠讓那編輯相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