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文麵露難色,微微皺眉說道:“有福,這燒紅磚得用煤,可咱們上河村哪能買到這麼多煤呢?”
李有福頓了頓,接著說:“二伯,您不妨去跟趙建國書記講講,就說咱們沿河大隊有能力解決那兩千多災民的問題,也算是為國家分擔些憂愁。不過,前提是政府得幫咱們解決煤炭采購的問題。”
“您想,如今四九城正為這些災民頭疼不已,相較而言,解決咱們村的用煤問題比解決兩千多災民的處置問題是不是更簡單些?”
“我敢打包票,隻要趙書記向上頭反映,上頭肯定會立馬批準的。”
“可是,有福啊,”二伯李君文微微搖頭,臉上滿是疑慮,“眼下大家連肚子都填不飽,誰會有閒錢來買紅磚蓋房子呢?”
“二伯,這您就不用擔心了。”有福胸有成竹地拍了拍胸脯,“咱們可以先從自己村裡入手嘛。”
“您看啊,上河村、下河村還有秦家村,都可以由村裡統一安排,給村民們修建新磚房。”
“陳家村和沿河村要是辦起了砂廠,有了收益,肯定也有能力修建新房。”
“您想想,這五個生產隊,要是家家戶戶都建新房子,再加上那兩千多災民,也需要給他們修建房子,那得是多大的工程啊!”
“咱們把房子修得寬敞些、漂亮些,一步到位,連家具都配備齊全。到時候,咱們沿河大隊在這十裡八村可就成了香餑餑,村裡的小夥子們找媳婦還不容易?”
李君文環顧了一圈王海遠、李君義、蘇學文和陳雙福,目光中帶著詢問:“你們幾個怎麼看?”
“我同意,就按有福說的辦!”王海遠率先表態,聲音洪亮而堅定。
“我也同意!”李君義緊接著附和道,眼神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我也覺得行!”蘇學文和陳雙福也紛紛點頭,七嘴八舌地表示讚同李有福的提議。
“那好,既然大家都沒意見,那咱們就放手乾一場試試!”李君文猛地站起身來,眼中滿是決心,“我這就去長河公社,找趙書記說說。”
說罷,李君文大步流星地走出屋子,騎上他那輛半舊的自行車,風馳電掣般地朝著長河公社趕去。
不多時,便來到了公社門外。他迅速停好車,鎖上鏈條,然後邁著急切的步伐,向著趙建國書記的辦公室走去。
來到辦公室門外,李君文抬手,用指關節重重地敲了敲門,發出“咚咚咚”的響聲,那聲音仿佛在訴說著他內心的焦急與期待。
“請進。”辦公室裡,傳來趙建國書記沉穩而有力的聲音。
李君文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略顯緊張的心情,推開門走了進去。
“趙書記,您好!”李君文微微欠身,臉上堆滿了恭敬的笑容,聲音裡帶著一絲討好。
趙建國從堆積如山的文件中抬起頭,看到是李君文,臉上立刻浮現出親切的微笑:“君文啊,快坐,今天來找我有什麼事嗎?”
李君文小心翼翼地坐下後,便將李有福的提議一五一十、詳詳細細地說了一遍,著重強調了這既能解決難民的安置難題,又能為上河村帶來發展機遇的雙贏局麵,末了,還特意提到了目前麵臨的煤炭采購問題,言辭懇切,眼神中滿是期盼。
趙建國書記靜靜地聽著,臉上的表情時而凝重,時而舒展。
待李君文說完,他沉思了片刻,微微皺起眉頭說道:“君文,你這個想法確實不錯,既能解決難民的安置問題,又能帶動村裡的發展,是個一舉兩得的好法子。”
“不過,開辦這些工廠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人員管理、技術支持、資金籌備等方麵都需要全麵、細致地考慮清楚。”
李君文連忙點頭,像小雞啄米一般,嘴裡不停地說著:“趙書記,這些我們都有初步的打算。人員方麵,那些難民裡有不少身強體壯的勞力,隻要經過簡單培訓,肯定能很快上手乾活;技術上,我們村裡有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可以請他們來指導,同時也會安排人出去學習先進技術;資金的話,我們幾個村可以先湊一部分,當然,也希望公社能給我們一些支持。”
趙建國微微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神色:“嗯,你們能考慮到這些,已經很不錯了。這樣吧,你先回去擬一份詳細的計劃書給我,內容要包括工廠的規模、人員安排、預算等等,越詳細越好。我會儘快向上級彙報,爭取早日解決煤炭的問題,讓這些項目能夠順利落地實施。”
李君文激動地從椅子上站起來,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聲音因興奮而微微顫抖:“好的,趙書記,太感謝您了!我們一定儘快把計劃書交到您手上。”
從公社出來後,李君文滿心歡喜地騎車趕回村裡,迫不及待地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大家。
李有福聽聞後,心中也充滿了期待。他深知,隻要這個計劃能夠順利實施,不僅能幫助那些難民重新過上安穩的生活,還能讓幾個村子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開啟一段嶄新的篇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