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村的稻子收割完畢,還沒來得及曬乾,就被前來購買稻種的村民們一搶而空。
這些前來購買稻種的生產隊,都是用牛車拉著曬乾的稻子趕來的。
他們遵循著“二換一”的規則,換取優質稻種。
接下來,玉米和紅薯同樣被附近十裡八村的生產隊瓜分。
今年,上河村特意留了更多的稻種、玉米種和紅薯。村民們打算平常就食用從其他生產隊換來的糧食,以及用在供銷社購買的稻種種植出來的那一半糧食。
那些高產的稻子,他們可舍不得吃。
今年的上河村,倉庫裡、地窖裡都堆得滿滿當當。實在沒地方存放了,村民們甚至重新修建了一個糧食倉庫,還新挖了一個大大的地窖。
與此同時,上河村葫蘆山穀裡的葡萄、獼猴桃、核桃以及板栗再次獲得豐收。
而下河村梨樹灣的梨樹,今年同樣迎來大豐收。這些梨樹原本已經生長了十五年,經李有福指點,全部進行了嫁接。
今年,梨樹灣的梨不僅個頭大,口感也與以往大不相同。
閒暇時,下河村的老人們就會前往梨樹灣,參觀那裡養著的兔子,更主要的是去看看那些碩果累累的梨樹。
據他們估算,一畝地的梨樹最少能收獲四五千斤梨子。下河村的梨樹灣有上百畝的麵積,今年下河村光收梨就能收獲五十萬斤。
這是什麼概念?五十萬斤啊,能賣多少錢,能換多少糧食回來,下河村的村民們都樂開了花。
時間一晃,來到了一九六二年三月。
這一年,家裡發生了兩件大喜事。大嫂彭德維生下一個大胖小子,按照“君佑傳記廣”的輩分,孩子屬傳字輩。
於是,這個大胖小子取名叫李傳耀,寓意將來能夠光宗耀祖。
李君豪和王秀清從此榮升爺爺奶奶輩,就連四歲的李佑樂也成了姑姑。
李佑樂整天圍著李傳耀打轉,盼著小家夥快點叫她姑姑,好讓自己享受一把做長輩的癮。
彭德維剛生產完,老媽王秀清就吩咐李有福去弄些大鯽魚和大公雞,給大嫂補身體。
經過三年時間的繁衍,李有福空間裡的雞鴨數量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他的空間裡已經有了五千多頭野豬,兩三萬隻野兔,上萬隻野雞。
他從黑市買來養在空間裡的雞也發展到了兩百多隻,鴨子更是發展到上千隻。
就連當初數量最少的八頭野牛和一頭村裡走丟的水牛,現在也發展到十五頭了。
其他諸如傻麅子、梅花鹿、中華斑羚、野山羊等,李有福都沒來得及細數,反正數量都大幅增長。空間裡養殖的淡水魚、海魚同樣數量眾多。
中午老媽剛吩咐,下午李有福就從外麵帶回來了七八斤重的大鯽魚,還有四隻大公雞。
今年情況好轉了許多,李有福向幾個廠子送的野豬肉、野雞肉、野兔肉也漸漸多了起來,尤其是野雞和野兔,比以前送得更多。
同時,上河村在葫蘆山穀養殖的兔子也開始銷售。
當初的一百多隻野兔,如今已經發展到了六七千隻。就連上河村養殖的竹鼠,也發展到七八百隻,林蛙現在也陸續開始售賣。
下半年,大姐李佑傑和張建國終於喜結連理。
李有福信守當初的承諾,給了大姐全套的家具,除了床以外,梳妝台、衣物櫃、洗臉盆架、兩個櫃子、兩個箱子,而且這些東西統統都是用千年小葉紫檀樹打造而成。
張建國在機械廠沒能分到房子,還是李佑傑在供銷社上班分到了新式宿舍樓。
光憑李有福經常拿東西去供銷社賣,馬大元無論如何也要優先分一套房子給他大姐。
李佑傑聽從李有福的指點,結婚後馬上就提出分家,還說自家大哥也是如此。
鑒於張建國家裡比較困難,張建國的工資每個月拿出二十塊給他父母。在當時,一個月上交給父母二十塊錢,可不是小數目,所以張建國父母也爽快地同意了他們分家。
張家除了打了一張床、一張桌子和四根凳子外,就沒其他家具了。
李佑傑這邊,王秀清將早就準備好的兩床被子拿出來,套上嶄新的被套,連兩床被單一起,還有其他一些新衣服作為嫁妝。
總之,李家這邊的陪嫁,在這個年代算是十分豐盛的。
一九六三年,李有福正式從農科大畢業。
他沒有接受導師的挽留繼續留在農科大深造,因為他知道一場大運動快要來了。
早在去年,李有福就開始讓上河村和下河村不再種植莊稼,而是在他的指點下開始培育良種。
從那時起,兩個生產隊都成了良種培育基地。
如今,上山下鄉運動即將到來。
好在李有福一家全部都有工作,避免了被抓去下鄉的風險。
現在風聲已經傳開,很多消息靈通的人都紛紛四處找關係,想讓自己的子女提前進廠工作。
時間的腳步永不停息,完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一九六六年,終於還是來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