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天皺眉反駁:“道友何出此言?若非此女,聖人又怎會荒廢朝政?我看大唐之禍根,皆因她而起!”
常青再次搖頭,為楊貴妃辯白:“道兄,即便沒有楊貴妃,也會有武貴妃、文貴妃,大唐衰敗之因,莫要歸咎於一人,而應審視整個社會。”
“審視整個社會?此言何意?”
李承天皺眉相詢。
李白亦回首望向常青,眸中滿是不解。
崔成甫則若有所思,似已領會常青之意。
常青心知,此二人皆非治世之才。
李白詩才橫溢,然政事之上,卻非其所長。
李承天更是一心向道,鑽研幻術已耗儘心力。
其天資難及祖上,後者術法、相術、政治、時勢皆通。
而他,不過一平凡道士罷了。
倒是崔成甫,政治修養不錯,於是作揖詢問道:“還請道長賜教。”
常青擺手:“賜教不敢當,倒有些愚見,願與諸位分享。”
三人邊走邊談。
常青想起安史之亂原因,便緩緩道來:“大唐衰敗,其因有三。”
“第一,土地兼並嚴重,導致農民流離失所,從而削弱統治根基,動搖國本。”
“第二,邊防節度使權勢滔天,集行政、財政大權於一身,已成地方最強勢力,聽宣不聽調,已成尾大不掉之勢。”
“第三,大唐統治階級腐敗,社會矛盾激化,並且這番現象,隨著時間推移,愈發嚴重。”
“此三者,乃當今大唐之禍根。”
常青之言,令三人皆是一震,麵露驚色。
崔成甫忍不住道:“未曾想道長竟有如此大才,為何選擇出家修道?以你方才所言,足以勝任我大唐高官,造福一方!”
李白亦驚歎:“道長竟有如此獨到的眼光與見解,你方才提到的三點,實乃當下大唐局勢的精辟概括。”
李承天震驚地望著常青。
這位常道友不僅法力無邊,道法天賦驚人,就連政治見解亦如此卓越,堪比自家先祖。
李承天忍不住問道:“道友,可有化解此危局之法?”
常青搖頭歎道:“我雖知曉緣由,卻無解決之法,大唐已腐朽至極,病入膏肓。”
聞言,三人神色一變,皆長歎不已。
李白建議道:“若能將道長所提緣由在朝堂之上公之於眾,集合眾臣之力,共同商討對策,或許能尋得挽救大唐之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