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的大殿。
晨光初破,金碧輝煌之中透著一股莊嚴與神秘。晨光透過繁複的雕花窗欞,灑下斑駁陸離的光影,為這古老而沉重的空間增添了幾分生機。
大殿之內,空氣似乎凝固,每一聲呼吸都顯得格外清晰,文武百官靜立兩側,袍袖飄飄,宛如一幅生動的曆史畫卷。
隨著宦官尖細的嗓音響起:“陛下駕到——”,整個大殿瞬間肅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於那緩緩步入大殿的龍袍身影——蜀主劉禪。
他步伐穩健,眼神中既有少年天子的英氣,又透露出幾分對未來的期許與不安。劉禪登上龍椅,目光掃過群臣,一種難以言喻的責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早朝的鐘聲適時響起,回蕩在空曠的宮殿內,如同曆史的回響,召喚著眾人共同麵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丞相諸葛亮,身著素袍,手持羽扇,緩緩走出隊列,他的每一步都顯得那麼從容不迫,仿佛早已將天下大事運籌帷幄之中。
“啟奏陛下,”諸葛亮的聲音低沉而有力,穿透了大殿的每一個角落,“之前新招的十萬新兵,在車騎將軍魏延的精心訓練下,已初具戰陣之形,鋒芒畢露,隻待一戰成名。”
“而潼關城外,我軍工匠和民夫晝夜不息地開工,目前柵欄和高台的修築已經順利完工。”
“老臣鬥膽,請陛下恩準,由老臣親率二十萬大軍,誓要攻克潼關,打通北伐之路。同時,留下十萬精兵,由前將軍馬岱與侍中陳到共同鎮守長安,確保後方穩固,無後顧之憂。”
諸葛亮的話音剛落,大殿內一片寂靜,隻有窗外偶爾傳來的鳥鳴聲打破了這份寧靜。
劉禪聞言,眉頭微蹙,隨即舒展開來,眼中閃爍著決然的光芒。他深知,潼關之戰對於蜀國的意義非同小可,這是他們北進中原、一統天下的關鍵一步。
“相父所言極是,”劉禪站起身,聲音堅定而有力,“拿下潼關,對我蜀漢而言,乃是千秋大業之基石。朕雖不才,卻也願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共赴國難。朕意已決,欲禦駕親征,與相父、田愛卿等人並肩作戰,共克時艱。”
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議論紛紛,有的大臣麵露憂慮,擔心劉禪的安危;有的則心生敬佩,為劉禪的決心所折服;有的兩者都兼有。
諸葛亮聞言,心中不禁暗暗歎息,他深知戰場之凶險,更不願劉禪涉險。然而,望著劉禪那堅定的眼神,他仿佛看到了先帝劉備的影子,那份對國家的熱愛與責任,在劉禪身上得到了傳承。
“陛下,請恕老臣直言,”諸葛亮再次上前,語氣中滿是懇切與憂慮,“禦駕親征之事,萬萬不可啊!戰場之上,刀光劍影,瞬息萬變,陛下乃萬金之軀,怎可輕易涉險?萬一有個閃失,老臣與滿朝文武皆難辭其咎。還請陛下三思!”
劉禪聞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那笑容中帶著幾分少年的倔強與堅定。“相父過慮了,”他緩緩說道,“想我父王起於微末,白手起家,一生征戰無數,方有今日之蜀國。”
“朕雖不才,卻也願效仿先王,曆經風雨,方能成長。若朕始終躲在深宮之中,如何能理解百姓疾苦?如何能與將士們同心同德?”
“再者,相父縱有通天徹地之能,也無法護佑朕一輩子。朕需學會獨立,學會麵對風雨,方能成為真正的君王。”
劉禪的話,字字鏗鏘,句句入心,不僅觸動了諸葛亮的心弦,也讓在場的所有大臣為之動容。
諸葛亮望著劉禪那雙充滿決心與自信的眼睛,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暖流。
他明白,劉禪已經不再是那個需要他時刻庇護的少年了,他已經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理想的君王。
“陛下所言極是,”諸葛亮終於點了點頭,語氣中透露出幾分欣慰與釋然,“老臣願意相信陛下,支持陛下。但請陛下務必答應老臣一個條件,由驃騎將軍田英與侍中李清貼身保護陛下安危,以防不測。”
劉禪聞言,連忙點頭應允,心中對諸葛亮的關懷充滿了感激。“相父放心,朕自會小心行事,不讓相父與諸位愛卿擔憂。”
隨後,劉禪又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當場宣布冊封陳到為羽林中郎將,全權負責守衛皇宮的安全。
“陳將軍忠勇可嘉,朕深信其能力足以擔此重任。望陳將軍能不負朕望,確保皇宮安寧,使朕在前線無後顧之憂。”
此言一出,陳到連忙出列跪拜,聲音洪亮地表達了自己的忠誠與決心,誓將用生命守護皇宮,保衛皇宮的安全。
隨著早朝的結束,未央宮的大殿再次回歸平靜,但每個人心中都翻湧著不同的情緒。
劉禪的決定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了層層漣漪,預示著即將到來的不僅是軍事上的戰役,更是對蜀漢內部的一次考驗與磨礪。
次日清晨,天邊剛泛起魚肚白,未央宮前已是旌旗招展,戰鼓擂動。蜀主劉禪、丞相諸葛亮、驃騎將軍田英、車騎將軍魏延、衛將軍薑維等一行人,身著鎧甲,英姿勃發,率領著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前往潼關的道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