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人間,自周武王伐紂立國,已過五百餘載。
昔日鎬京繁華,卻因幽王烽火戲諸侯,致使犬戎破城,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而今諸侯並起,禮崩樂壞,五霸爭雄,天下漸入春秋之末。
在這亂世之中,天下蒼生如墜水火。
諸侯征戰不休,黎民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的景象隨處可見。
就在這人間至暗時刻,道家三脈忽有鐘聲回蕩,一位位身著青袍的道士負劍下山。
這些道人醫術精湛,能治瘟疫;
道法高深,可退洪水。
道士行走於列國之間,救死扶傷,傳道授業。
最令人稱奇的是,這些道士從不收取分文報酬,隻要求受助者"心存善念"。
"道長救了我全家性命,這恩情如何報答?"
一個被治愈瘟疫的農夫跪在地上連連叩首。
青袍道人扶起他,溫言道:"行善即是修行,何須報答?"
消息傳開,百姓們自發聚集起來。
"道長們如此慈悲,我等豈能沒有表示?"
有人提議道:"不如為道長們修建道觀!"
這個提議立即得到響應。
奇怪的是,當道人們得知此事後大驚,隻因教主曾降下法旨,不得立祠受供,於是紛紛勸阻:
"清淨修行,不需殿宇。"
"道法自然,何須雕梁畫棟。"
但百姓淳樸,執意要建。
道士無奈,隻得定下規矩,道觀供奉三清和各脈祖師,不塑金身,不受三牲之祭。
於是,從齊魯到荊楚,從中原到巴蜀,一座座道觀拔地而起。
有財力的富戶捐錢捐物,貧苦人家就出力搬運磚石。
連年邁的老嫗也顫巍巍地來添一塊瓦,說這是"積功德"。
最令人動容的是在宋國。
一群難民剛剛安頓下來,就迫不及待要為救過他們的道長建觀。
材料不夠,他們就拆了自己的茅屋;
糧食不足,他們寧可餓著肚子也要先把道觀建好。
當道人聞訊趕來勸阻時,隻見一座簡樸卻莊嚴的道觀已然矗立,而建觀的百姓們卻露宿在殘垣斷壁之間。
"這...這如何使得..."
道人聲音哽咽。
"使得!使得!"
百姓們卻笑得很開心,
"道長大恩,我們無以為報啊!"
漸漸地,道觀如雨後春筍般遍布九州。
每逢朔望之日,百姓們便自發前往焚香禮拜。
而在大山深處,一位白發老道望著山下的景象,輕歎道:"百姓如此虔誠,倒叫我等慚愧。"
轉身對弟子們說:"既然道觀已成,我們更當精進修行,方不負蒼生厚望。"
從此,道門在民間愈發興盛。
——————
這日,函穀關的夜色深沉如墨,星河垂落,萬籟俱寂。
關令尹喜獨立城樓,仰觀天象。
這尹喜來曆不凡。
洛邑城中,有一賢士尹氏,其妻尹母,性行溫良,素有善德。
一日,尹母白日小憩,恍惚間,見天際五色雲霞翻湧,如仙袂飄飄,自九霄而降,於其身側氤氳環繞,瑞彩千條,光輝奪目。
未幾,尹母便覺有孕在身,腹中懷下尹喜。
待尹喜呱呱墜地之日,家中庭院仿若神來之筆,刹那間,蓮花盛放,層層疊疊,清香四溢,觀者皆稱奇不已。
歲月悠悠,尹喜漸長,其雙目炯炯,仿若蘊含日月精華,顧盼間,光芒流轉;
身形修長挺拔,玉樹臨風,雙手下垂,竟可過膝;
相貌堂堂,自帶一股超凡脫俗之態,仿若天人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