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的血霧散儘第七日,張道陵在絕頂以青石壘壇。
其咬破指尖,混著晨露在黃麻布上畫下《度人經》全文。
符布焚化的青煙筆直升騰時,山澗裡遊蕩的殘魂化作點點螢火,隨著誦經聲彙入星河。
正當其調息恢複,梳理此戰得失時,天際祥雲湧動,仙樂縹緲。
一頭角掛祥瑞瓔珞的九色神牛踏雲而來,牛背上端坐著一位手持玉牒、麵容清矍的仙官。
“張道陵接法旨!”
仙官聲音平和,卻蘊含天道威嚴,
“太上道祖法喻:今有道門弟子張道陵誅滅六魔,救拔百萬生靈,掃蕩蜀中魔氛,功德巍巍,已足證‘九真上仙’之位!”
張道陵心頭一熱,伏地謝恩。
仙官話鋒一轉,語氣帶著深意:
“然,道祖有言:‘殺伐過重,戾氣未消。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汝之功業,尚需人間三千六百日功德淬煉,磨去鋒芒,養其慈悲。道祖將於三十三重天,離恨天兜率宮,靜候汝功行圓滿,飛升覲見!”
張道陵聞言,如遭當頭棒喝。
回想青城山七日血戰,劍下魔魂哀嚎,雖為除魔衛道,然那淩厲殺伐之氣,確實已悄然浸染道心。
其冷汗涔涔,再拜:“弟子謹遵道祖教誨!必以餘生,行善積德,化解戾氣,不負道祖點化!”
仙官頷首,化作清光隨九色神牛消失於天際。
除魔後張道陵沒有立刻離去。
反而走遍蜀地,親眼目睹魔劫之後的滿目瘡痍與百姓疾苦。
太上訓誡如同清泉,洗去其心中因除魔而生的那一絲驕躁。
不久後張道陵回到了最初煉丹得道的雲錦山,因當年丹成龍虎現的異象,此山已被世人稱為“龍虎山”。
於龍虎山巔,張道陵開鑿洞府,建立道場,正式立下道統。
這一日,新落成的“天師府”正殿內,香煙嫋嫋。
張道陵身著玄色道袍,頭戴蓮花冠,端坐蒲團之上。
座下是追隨他自青城之戰後留下的核心弟子,以及聞訊而來、渴望庇護與指引的蜀中百姓代表。
“自今日始,”
張道陵聲音平和,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心底,
“吾道奉太上老君為道祖,以《道德經》為無上經典!”
其手捧一卷自己嘔心瀝血注解的經書,“此乃《老子想爾注》,闡大道真義,明‘道’之化身即為老君,道氣長存,至威至慈!”
環視眾人,目光深邃:“君王治國,當循‘道意’,則天下太平,福瑞自生;百姓立身,當依‘道意’行善,則可消災解厄,延壽得福。吾道,當佐國輔命,養育群生!”
隨即,他頒布了奠定道門根基的戒律與規製,聲音如金玉交振,回蕩殿宇:
“一,凡我弟子,當朝夕誦習《道德五千文》,體悟真諦!”
“二,摒棄淫祀邪神,敬天法祖,心正神清!”
“三,有過當首,滌除玄覽,明心見性!”
“四,習符水濟世之術,以道法驅邪治病,普惠眾生!”
“五,以章表通神,與天地鬼神立約,借法之力,行善之事!”
“六,行善積德為本,修橋補路,扶危濟困,力行不輟!”
“七,慎修黃赤之道房中養生),調和陰陽,固本培元!”
“八,立‘二十四治’,設祭酒統領教民,教化一方!”
最後,張道陵目光落在那些麵有菜色卻眼神虔誠的百姓身上,溫言道:“道法自然,普度有緣。凡入我門求學、求醫者,量力奉獻五鬥新米即可。此米非為財貨,乃聚五行生氣,表向道之心。”
“五鬥米?”
一個憨厚的漢子低聲重複,隨即恍然大悟,麵露感激,“天師慈悲!俺們一定供奉新米!”
見對方摸著空癟的米袋局促不安,張道陵又添了句,“陳米亦可,心意至誠便生清氣。”
人群中頓時響起一片應和:“供奉新米!入五鬥米道!”
張道陵微微頷首。
一個紮根於民、以濟世度人為先的道門,已在此刻,於龍虎山上,真正誕生了。
歲月流轉,龍虎山天師府香火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