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並非隻有清修。
陽洛山乃天地靈氣彙聚之地,亦有一些粗通吐納、仰慕仙道的隱士或山民。
魏存華雖深居簡出,其駐顏有術、氣度非凡的傳聞仍不脛而走。
偶有誠心求教者跋涉而來,恭敬地於洞外禮拜。
魏存華起初閉門不見,後感應其心念虔誠,便隔洞以清音傳下一些導引養氣、靜心寧神的粗淺法門,並講解《道德》《黃庭》中修身養性之理。
其聲音清越,蘊含道韻,聞者如沐春風,心魔頓消,病痛亦有所緩解。
漸漸地,“靜虛洞魏夫人”的名號在山中傳開,慕名而來者漸多。
魏存華來者不拒,亦不設門檻。
其講道深入淺出,不尚玄虛,尤重“存神養炁、煉形固本”的實修功夫,強調“長生之本,根植黃庭”。
這與當時流行於外、追求符籙劾鬼、金丹羽化的天師道及丹鼎派截然不同。
魏存華所傳之法,不借外力,不假外丹,唯賴自身精、氣、神三寶的修煉升華,直指生命本源。
其法門精微有效,德行高潔慈憫,吸引了越來越多真心向道之士。
山中自發形成了以魏存華為核心的清修團體,弟子們尊稱她為“魏夫人”或“南嶽夫人”因陽洛山屬南嶽餘脈)。
道成功滿,聲名遠播,天師道在江南的領袖亦聞其高名。
他們親赴陽洛山拜謁,為魏夫人精深的道法修為與純正的教義所折服。
經過教內公議,天師道徒一致推舉這位並非出身天師世家的女修為“天師道祭酒”。
此職非同小可,乃統領一方教務、傳授高級道法、主持重大齋醮的高級傳教師。
魏存華本欲推辭,專心清修,然金靈當年所言“人若不為形所困,眼前便是大羅天”在心中回響。
她明了,弘道利生,亦是修行。
遂領職理教,克儘職守。
成為祭酒後,魏存華並未耽於教務俗務。
反而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上清經法的整理與弘傳中。
——————
靜虛洞內,月華如水銀瀉地,將趺坐的魏存華籠在一片清輝之中。
其神思渺渺,早已超脫形骸,遨遊於太虛之境。
識海深處,那枚上清真文符籙如同定海神針,牽引著她探索更為浩瀚的道韻。
就在神思臻至至靜至虛的刹那——
“嗡……”
洞府之內,並非紫氣,而是毫無預兆地彌漫開一片純粹到極致的清光!
這光非日非月,非燭非星,溫潤如玉卻蘊含沛莫能禦的威儀,瞬間充斥每一寸空間。
洞頂垂掛的石筍、地上鋪陳的蒲團、乃至魏存華自身,都在這清光中變得剔透玲瓏,仿佛由純淨的光質凝結而成。
魏存華的神魂瞬間被這無上清光從太虛深處召回。
她睜開眼,瞳孔深處映照出的景象,讓早已波瀾不驚的道心也掀起驚濤駭浪。
清光中央,一朵巨大的、似虛似實的青蓮緩緩綻放。
蓮台之上,金靈端坐。
其依舊是素白長袍,眉目如畫,然而此刻的金靈,周身流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超脫了時空界限的永恒道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