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另一條路子,不再發任命書了,直接以國家力量武力征服!
可惜,秦二世而亡,這種嘗試剛開了個頭就結束了。
南征軍主帥趙佗封閉三關、割據自立,重新走回了第一條路。
然後又是新一輪的外來集團和本土勢力的對抗、博弈。
漢朝建立初期也是一樣,什麼淮南王、長沙王......走的也是當年周天子發委任狀的那一套。
......
第三次是漢武帝。
收複閩越、加強中央集權,又走上了秦始皇當年曾經嘗試的第二條路。
這本來是個很好的機會,可惜漢朝有個北方強敵匈奴,因此國家的重心始終都在北邊。
......
第四次是漢末三國。
大批北方世族南遷躲避戰火,算是非自願的走出了第三條路,即民間自發的開發江南。
可這些人同樣要麵對一個老問題如何與本地勢力相處?
此時兩邊的勢力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曾經的外來者,經過千百年時間早已和最初的本地人徹底融合,形成的新一代本土勢力文化也不低、裝備也不落後。
反觀新來的北方人,因為是逃難,所以都他媽是散裝著過來的。
咋辦?
還能咋辦?妥協唄!伏低做小唄!
畢竟“誰拳頭硬誰老大”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從這時起,長江以南的本土勢力開始占據了上風,那些千百年形成的大家族實際掌控著江南。
要不是他們自己也不夠團結,北方人根本就進不來,進來了也隻能是免費勞動力!
......
第五次是五胡亂華。
司馬家的混賬丟了北方、丟了中原,造成了第二次大規模南渡。
大批人口、大量北方技術的湧入,卻也讓長江以南迎來了又一次的大發展。
......
第六次是唐末、五代十國。
情況和上一次一樣,南方持續從北方吸血。
當然,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準確的說,應該是南方接納了大批活不下去的北方難民。
......
第七次,在這個時空還沒發生,那就是宋室南渡建立南宋......
南方人最初是因為自然條件,後來是因為習慣和傳統,再加上遠離權利中心而造成的事實上放任,就造成了這裡的人抱團。
抱團造就了一係列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他們強大到足以左右皇權、左右朝政、左右國家!
可凡事都有兩麵,抱團的正麵是團結,反麵則是封閉和排外。
再加上江南的大家族又不止一家,所以他們能達到的最高成就,也就僅止於“左右”了!
華夏曆史上北方南下統一的很多,自南而北統一的就隻有一個朱元璋。
有人說這是因為北方人善戰。
放屁!
南方人不勇敢嗎?
那“無湘不成軍”的說法是哪來的?!
查查抗日曆史,川軍又死了多少人?!
還有人說是水土不服,南方人北上後適應不了寒冷的氣候。
也是放屁。
北人南下就不存在水土不服了?
也有人說是因為南方沒有騎兵,冷兵器時代武力上太吃虧。
這倒是有點兒道理。
不過北方有多少次自己打的“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慘得隻剩下半口氣,怎麼就隻有一次北伐成功呢?
還有人拿地理說事兒,說從南到北沒法步步為營,更是扯淡!
南方還有長江天險呢,還有水網交錯呢,怎麼能說地利是北方獨有的優勢呢?
個人認為,根子還是出在“地方勢力”太強上!
喜歡瘋批武大郎,開局大戰潘金蓮請大家收藏:()瘋批武大郎,開局大戰潘金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