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的那件事,不但沒讓史家傷了元氣,反而因為少了一乾屍位素餐的紈絝直係,從而騰出了不少位置。
作為長房長子的他名正言順的接過了家主之位,大刀闊斧的提拔了一大批旁係俊彥,整個家族的活力一下子就被激發了。
緊接著又和平叛後留守的折可存搭上了關係,借著清算方臘餘孽的機會,乾掉了好幾家老對手。
所得的浮財自然要灑出去,可那些搬不動的產業,卻全都歸了自家!
到折可存北返之時,史家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兩浙路第一家族了。
潛心消化了三年,機會再度降臨。
北方驚變、皇室滅門、國賊現世,整個大江以南都麵臨著一個重大選擇。
是繼續尊奉汴梁?還是割據自立?
絕大部分各地豪族都選擇了第三條路觀望!
史家最初也是那麼做的,靜觀其變,可得知秦檜、董雲二人渡江南下後的第一時間便做出了新的選擇旗幟鮮明的予以支持!
不然你以為秦、董二人是怎麼順利進入臨安城的?就憑兩人手下那三千兵馬?
嗬嗬!
表麵上,史家是看中了對方手裡的聖旨,想要搶先占據大義名分。
實際上,他們更看重的是實力同樣強大的北方官僚集團!
趙氏畢竟享國一百六十多年,內部治理也算是功績,威望還是有一點兒的,尤其是在沒被金人糟蹋過的南方。
大宋也畢竟大體穩定了上百年,崩潰得也是莫名其妙、猝不及防,各地的官僚係統根本就沒來得及受到影響,依然保持著正常運轉。
這些人,實力不容小覷。
最重要的是,這些占據著職位、把控著行政權力的地方官員,往往都不是本地人!
這裡不得不表揚一下老趙家,他們乾彆的不行,有一樁事情倒是辦的極好!
那就是徹底、深入的推行了科舉製度!
科舉雖然有種種為人詬病的缺陷,可這種通過考試而選拔官吏的製度,的的確確打通了第二條華夏人才的上升通道,在製度設計上給了底層一個向上攀升的機會。
在科舉產生之前,底層想要出人頭地,唯一的渠道就是軍功。
可戰爭卻不是年年都有的,搞不好還容易玩兒脫,最後變成了改朝換代!
科舉源於隋朝【也有一說產生於漢朝】,鼎盛於明清,真正的完善和發展則是在唐朝和宋朝。
其中唐代采用的還是科舉、察舉並行的人才選拔製度,而世家大族作為既得利益者,自是天然排斥科舉,又在權力結構中占據絕對優勢,很容易就能壟斷本就不多的科舉名額。
這才有了黃巢“打進長安比考進長安容易多了”的說法!
唐末動蕩,北方世族遭到毀滅性打擊,又經曆了五代十國的徹底洗牌,到北宋建立時基本上被摧毀殆儘。
這為宋代科舉的徹底、深入執行提供了條件。
趙家也是吸取了前人的經驗,一門心思的貫徹科舉,可以說是他們對華夏曆史最大的貢獻!
扯這麼遠,是為了讓各位大大們,能夠更容易理解此時江南的權力結構。
由於戰亂較少,相對穩定的長江以南,仍然保留了不少像史家這樣傳承數百年的大家族。
他們掌握了大量土地和財富,族中子弟也有更多機會讀書入仕,很大程度上掌控了地方庶政。
這種情況中央自然清楚,也必須防備,所以委派了大量通過科舉選拔的官員到各州、府、縣任主官。
為了防止這些人投靠,或者與地方勢力勾結,還規定必須異地為官,並且定期輪換。
這就是流官製,說白了還是中央與本土勢力在爭奪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