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從文是華夏二年一月底秘密啟程西征的,歸來時已經是十二月底了,距離除夕隻有三天。
離開葉密立的時候,他鄭重其事的告誡林牙紮拉,五年內不要動西進的念頭,安心生養人口、整合消化當地突厥部落。
在另一個時空的曆史上,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看似縱橫捭闔、疆域遼闊,實際上內裡虛弱、不堪一擊。
關於西遼滅亡的原因。
表麵上先是因為耶律大石向東反攻金國失敗,致使本部力量元氣大損,其後又倒黴的遇上了巔峰蒙古。
可有沒有人想過,同樣是來自東方,擁有著先進的內部組織經驗,同樣的弓馬嫻熟、彪悍善戰,為什麼西遼最後隻被哲彆率領的兩萬蒙古軍就打滅國了?
那樣一個龐大的遊牧帝國,至少應該和蒙古人大戰個三百回合吧?
究其原因,還是根基不牢,便如在沙灘上建起來的城市,一撥海浪過來便會煙消雲散。
耶律大石稱帝後連年對外用兵,高昌回鶻、西喀喇汗國、東喀喇汗國以及花剌子模先後臣服。
注意,是“臣服”不是“征服”。
據12世紀末期阿拉伯史學家依賓·艾爾阿梯爾記載,西遼在征服喀什噶爾後,並不乾涉當地的治理,僅征收當地百姓每戶每年一個迪納爾的金幣,各地首領隻要在衣帶上係一個西遼頒發的銀製腰牌,就算西遼政權派駐當地的官吏了。
看明白沒有?
貌似疆域遼闊的西遼帝國,實際上就隻是一個鬆散的勢力聯盟,契丹人隻是這個聯盟的共主,並沒能在各地建立有效統治,所以才會在本部軍隊被蒙古人一戰擊敗後,整個帝國立刻分崩離析。
是契丹人不想成為各地真正的統治者嗎?
非也,是因為擴張太快,人力資源跟不上!
契丹本部就那麼點兒人口,又連年作戰得不到增長,怎麼分散到各地去?隻能采用這種連殖民都算不上的治理策略。
其實林牙紮拉也想跟著耶律丹東歸的,他年齡大了,十分想念故土,還想在有生之年再見獨子林牙射一麵。
和他有一樣心思的族人不在少數,可也就是因為人數太多,讓他很清楚自己此生沒有那個機會了。
因為總有人不願意回去寄人籬下,野心勃勃的想要在西域重建基業。
而契丹人此時再也經不起任何分裂了,一旦人口再次減少、實力再受削弱,周圍的異族就會像聞到血腥的鯊魚一樣蜂擁而上,將契丹人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有人問契丹人不是早就已經分裂了嗎?東院支持耶律丹、西院支持耶律大石。
凝聚人心的方法除了合二為一,還有清洗上層。
當日在東院廣場上殺的,可不隻是那些忘恩負義的耶律宗室,還有一直驕橫跋扈的可敦城舊將。
隻要殺光了這些有野心的上層,底層族眾跟誰不是跟啊!何況林牙紮拉還有長公主耶律丹公開授予的監國詔書,名正言順!
西邊的故事暫時告一段落,重新回到汴梁的武從文也沒那運氣闔家團圓、悠哉悠哉。
就像尚未建國的西遼內部矛盾重重一樣,初生的大武內部也不是一團和氣、歲月靜好。
大年夜的家宴上,武從文接到東南急報,一股海寇自台州【即今台州地區,名稱始於唐武德五年【622年】,因境內天台山【佛教天台宗發源地】得名,北宋延續這一稱謂】登陸,劫掠沿海村莊十餘處,所過之地雞犬未留。
“倭寇!”這個詞兒第一時間就蹦入了武從文腦海,“倭寇這個時候就有了嗎?”
不過如今的他,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動不動就熱血上頭的憤青了,作為一個新興大帝國的統治者,基本的沉穩和城府還是有的。
不動聲色的合上奏報,他用眼神示意陳二狗稍後再說。
陳二狗和龐春梅的婚禮正在籌備,打算年後正式成親,所以二人今年還是和武從文一家一起過年。
當然,以這小兩口和武家的關係,婚後大概率也會繼續在宮內混吃混喝,他們本人也不會拒絕,畢竟這是天底下獨一份兒的榮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