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征之前,武從文就改革了軍製,當時他人還在臨安。
北宋的軍職體係太混亂了,徽宗趙佶的政和官製改革不但沒有改善,反而亂上加亂,居然搞出了五十三階武職,關鍵是很少能和實際工作對應得上。
這其實也是崇文抑武的一種表現,是文官集團對武人的一種打壓,就是要讓武勳爵位變得一文不值。
為了重建軍隊的榮譽感,武從文參考了兩漢和大唐舊製,結合腦袋裡的後世記憶,重新設計了一套軍銜標準,既重鑄武人地位,也便於戰場指揮。
【以下九百多字簡單介紹新軍製和軍銜級彆,不感興趣的大大們可以跳過哈。】
在介紹軍銜之前,先簡單說一下軍隊的編製。
大名鼎鼎的“三三製”,是適應熱武器戰術而生的,在冷兵器、至少是冷熱混用的時代並不適用,所以大武軍隊的編製還是沿用舊製,即逢二、五、十進階。
軍中五人成伍,設伍長;十人成什,第一伍伍長為什長,第二伍伍長為假什長【“假”即“副”】。
這是最基層的軍官。
五什為一屯,50人,設屯長、假屯長各一人,分彆由第一、二什什長兼任。
兩屯為一曲,100人,設軍侯、假軍侯各一人,分彆由第一、二屯屯長兼任。
五都為一營,500人,單設軍司馬一人,假司馬一人。【至此以上不再兼任,以下不再贅述。】
五營為一軍,27002750人【其中2500戰兵,250300輜重兵】,單設校尉一人,假校尉兩人。【通常一軍就是一個最基本的野戰單單位。】
兩軍為一衛,5500人【其中5000戰兵,500輜重營】,設衛所【指單獨軍營】,單設中郎將一人,假中郎將兩人。
再往上則根據不同戰況需要另行編組,領軍將領授將軍銜。
屯長、軍侯、軍司馬、校尉、中郎將、各號將軍就是軍職,與實際工作內容一一對應。
與之相配的軍銜,由高到低為:
元帥,對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不常設,無實際職權,僅代表身份。【軍事方麵的日常管理者仍是太尉,屬文職,配參謀班子,掌管日常訓練、人事調配、計劃製定等。】
上將,對應前、後、左、右四大常設將軍,通常負責一地衛戍,麾下人數不定。
如武鬆就是燕王兼領前將軍,領六衛三萬餘人馬坐鎮燕京;王稟生前為晉國公兼領後將軍,領近五萬西北軍坐鎮太原;嶽飛因掃蕩江淮之功,官拜左將軍,坐鎮江寧,總領江南六萬兵馬;右將軍之位暫時空缺。
注意,王稟戰死後,西軍改製,從此武將不涉民政,軍政徹底分開。
中將,對應四征、四鎮將軍,不常設,事罷即撤,僅為榮譽稱號。
如留守黃龍府的扈成,就被暫時拜為征北將軍,等到東北地區被徹底消化後就會去掉這個封號,僅保留中將軍銜。當然,到時候肯定是要因功封爵的。
少將,對應諸如龍驤、伏波、度遼、強弩等雜號將軍,也是因事而設,事罷即撤。
說白了就是將軍以上的軍銜,並不與實際率兵多少一一對應,那是從校官開始的。
上校軍銜,對應一衛主官中郎將,中校對應一軍主官校尉,少校對應一營主官軍司馬;上尉對應一曲主官軍侯,中尉對應屯長。
帶“假”字的降一級,最低的假屯長就是少尉軍銜。
再往下的就是士兵了,包括什長和伍長,都屬於“兵頭將尾”的存在。
......
李逵那黑廝其實領兵從沒超過500人,經常作為武從文的親衛營長存在【陳二狗是貼身護衛,類似警衛員的存在】,論實際職務就是個軍司馬,即便高配也就是個校尉,能混上上校軍銜完全是因為武從文照顧老兄弟,單獨給他開了後門兒。
不過那憨貨也不在乎,隻要有酒有肉有架打,什麼官職根本不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