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駱賓王的《代徐敬業討武曌檄》,還是全文。
這篇檄文也稱《代李敬業討武曌檄》,都一樣。
徐敬業就是李敬業,是為唐朝開國功臣英國公徐懋功(李積)之孫。因李積對唐朝有卓越貢獻,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
隻是在起兵反武後,又被褫奪了賜姓。
武則天自然是見過這篇檄文,因而隻一眼便變了臉色。
畢竟,這駱賓王的檄文,寫的真不比陳琳差,罵的那叫一個難聽。
好在武則天也僅僅是稍變了臉色而已,並沒有什麼其餘的舉動。
甚至還為眾人講了講,自己看到這篇檄文後做了什麼。
自然是和老曹一樣——一笑了之。
當初曹操看了陳琳檄文後,頭立刻不痛了。
但武則天看了這篇檄文後,卻稱讚其文采,並說沒有發現和任用這樣的人才,乃是宰相的過失。
甚至在徐敬業兵敗後,她還特意搜尋過駱賓王的詩文。
當然,隊裡的其他人是沒看過這篇檄文的。
當時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仔細的讀完,尤以李治最為認真。
不過聽到後來武則天所說之後,眾人卻也沒表露出什麼意思來。
而那無字碑上,也繼續開始出現了彆的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上麵都是與武則天有關的,乃是後世之人對其的評價。
也算得上是達成了她立這塊無字碑的初衷——是非功過,任後人評說。
這無字碑上出現的文字,都是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來的。
一開始是唐,大多都是讚譽,也有諷刺的。
碑文上顯示的字體,也都會停留很長的時間,供眾人看完,以及品評。
一直到宋的時候,才第一次出現了比較直白的批評。
魯宗道: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宋史》引。
歐陽修:武氏之亂,唐之宗室戕殺殆儘,其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
以太宗之治,其遺德餘烈在人者未遠,而幾於遂絕,其為惡豈一褒姒之比邪?《新唐書》
司馬光: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禦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