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本書都會在長篇中給讀者講一些正經話。
不會放在前麵,以免浪費彼此時間。
早就給讀者寫了一個解釋背景的話,計劃主角‘死亡’後發,今天一看字數,咦,一不小心都八十多萬了,那發這兒吧。
這一章挺長的,一章頂四章。
說說野史來源,明朝權力架構變化過程,以及明史為何是現代史。
…………
書評區有位學弟點到黑手是哪部分人,簡單說說這個野史。
來源是天啟朝司禮監太監劉若愚《酌中誌》的記錄。
這本書二十四卷,原本不知所蹤,清初文字獄刪刪減減,到現在都無法統計有多少版本。
抄本卷名都不一樣,內容更是千奇百怪,每個人都夾帶私貨,抄來抄去完全走樣,清代又抹黑明宮,助長了野史泛濫。
(隻要有這書的圖書館,不會少於四版,彼此內容都不一樣,很多內容倒像是清朝的小說)
當下互聯網中,明末官場一半野史,都是各種版本的酌中誌演變而來,涉及明宮的野史更是九成來自酌中誌(大家從彆地方看到的都是)。
比如有一段記錄楊鎬串聯東林與女真走私。錦衣衛繡春刀的電影設定也是借鑒的這個橋段。
很多網文作者借鑒了人家的記錄,不知道出處,還以為是正史呢。
包括很多讀者跟我嚷嚷,爭議東林、袁崇煥、晉商等,作者實在不知道該跟您聊點啥。
您看了彆人的小說,可能故事情節印象深刻,下意識當做了真事,自己欺騙自己,再多看一點,積累下去就明白了。
劉若愚和丁紹軾(天啟朝閣臣)做起居郎時很熟,他是個太監,比起文人的史冊,酌中誌寫了很多內宮諸事,對後戚、武勳、皇帝之間的關係用了大量篇幅。
其中一段說:黨爭烈烈,邊關屢敗,閣武孤立,勝局無望。套虜為鑒,封貢平和,漢奴換血,以期滅虜。逆潮凶煞,閣武崩逝,帝位交替,詭計夭折。
上麵是我的記憶啊,大體應該是這樣,有興趣去圖書館找找,網上娛樂化的曆史不可能搜到來源(學弟每天在捧場,看到請在書評區留個照片)。
這裡的‘閣’就是被魏忠賢孤立的丁紹軾;‘武’就是都督府武勳、英國公為首的核心公侯;套虜就是漠南河套的韃靼人。
這個記錄演變出很多野史陰謀,最典型的兩個:武勳在接應東虜劫掠;豪商通過張家口走商求保全性命。
丁紹軾天啟六年患病,禦史診治,第二天治死了,這段子熟悉不?
英國公、定國公、鎮遠侯、西寧侯在崇禎登基前後接連去世,本就被文臣排擠的五軍都督府瞬間垮掉。
崇禎朝比天啟朝最弱的一環,就是京營殘留的兵力不再協防薊鎮和北直隸段的內長城,朝廷靠孫承宗的督治兵部守著千裡防線,純屬癡人說夢。
英國公的生死,就是明朝五軍都督府的生死。崇禎二年後,五軍都督府徹底散架,張維賢算是武勳在權力場的最後聲音。
彆看五軍都督府沒有調兵權,失去武勳,兵事失去執行力,一切都完犢子了(這個道理前麵說過),連皇莊佃戶、順天府屯田衛都散了。
明朝在萬曆後期,已經癌症晚期,沒救了。
崇禎二年,皇太極登門,第一次送來‘病危通知書’。
涉及兵事的一切基礎消失,調兵權就是個笑話,內閣六部和皇帝玩的再花也玩不下去了。
也就是說,崇禎剛登基的時候,他救國的一絲絲可能還在,可惜一頓騷操作,自己玩崩了。
就算他再勤快,吊樹上殉國,也逃不掉亡國大責,而且封建王朝,皇帝是永遠的第一責任人。
作者反正對崇禎挺討厭的,哪怕強迫自己中立,也找不到什麼事件支撐起好印象。
他16登基,放縱東林清算天啟的寵臣,自己砍自己的手,在18歲的時候就注定是亡國之君,能活到34歲完全是靠他老祖坐江山的慣性。
瘦死的駱駝,最終還是讓他折騰沒了。
……
小說中武勳聰明,因為那批人還活著呢,不僅京城活著,江南的魏國公也活著呢。
這‘最後一批’武勳,從黨爭一路血殺出來的人物,曆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的錘煉,一個比一個謀的深。
可惜謀的不在正路,但不能否認他們是聰明人。
一直沒出現的魏國公徐弘基是個老陰貨,投降東虜的徐允爵,純粹是個奢靡無度的公子哥,跟他老祖徐鵬舉一樣的紈絝。
徐弘基是能遙控東林、昆黨、浙黨、複社的謀主,遠比大多數人想象的陰險,比如崇禎放棄商稅,就是徐弘基的謀劃,他根本沒出現,通過一係列拐彎抹角的安排就達到了目標(小說中後麵給您說這個布置,看過的人不得不誇一句:天秀)。
這樣的人物在博弈很正常,不知道的讀者總要說我瞎扯,哎~
徐弘基死於崇禎十七年,這麼一看,南明也是倒黴,留這位在,也許真能像南宋一樣存在很多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