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大明朝高貴的垃圾_錦衣黑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錦衣黑明 > 第402章 大明朝高貴的垃圾

第402章 大明朝高貴的垃圾(1 / 1)

崇禎四年十一月初五。

曹文詔帶兩千人北返回鄉,行軍到大同不需要走商路寧武關,那樣就偏西了。

徑直向北就可以,經晉中盆地,過石嶺關,進入忻定盆地,繼續向北,跨過雁門山,來到家鄉雁北地區。誰要明代山西全圖來,給您自秦漢以來,雁門就被稱為中華第一關,天下九塞之首,雁北地區與胡人直接相連,三千年兵家必爭之地。

朱元璋在江南廣積糧十五年,統一北方隻用了十個月,開國將領帶著士氣高昂的步卒,采用兵團作戰方式,步兵打騎兵,主動找北元主力決戰,一路摧枯拉朽恢複故土。

此後又在草原多次找北元殘餘,把萬裡草原打的空空蕩蕩,韃靼人跑到他們祖先都不敢輕入的極北之地,冰天雪地裡躲藏,不敢輕捋虎須。

中原第一次完整控製河套和塞北草原,可惜北方人口實在太少了,經營廣闊的土地難以獲得效益。

朱元璋吸取曆代教訓,冊封塞王固守九邊,采取積極的防禦策略,總體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

東邊以燕王為支點,沈王、遼王、寧王前出,中間以晉王為支點,代王前出,西邊以秦王為支點,慶王、肅王前出。

九邊互為奧援,支撐起大明五千裡防線,讓中原遠離戰場,休養生息,以期大明傳世萬代。

可惜這是老朱一廂情願,軍事力量堆積於九邊,此消彼長,很快就與中樞失衡,靖難之役把剛剛恢複一點元氣的中原再度打亂。

朱棣吸取父親的教訓,削藩的同時,保證大明國防力量處於身邊,拱衛京城。

但他畢竟不是藩王的老子,是藩王的兄弟,下手很不方便,需要循序漸進。

這就導致大明藩王實力天上地下,強藩稀少,富藩巨多。

晉、代、秦、肅、慶均為強藩,到憲宗時期,藩王護衛定製1700人,但實際上,代、晉、秦三藩,正德前都保持四五千人的護衛。

代藩是個特例,他的護衛到滅亡都保持五六千人的規模,成為天下強藩之首,但這問題不是後來皇帝造成的,是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甚至是後來正德、嘉靖一起默許的後果。

代藩在百姓心裡、在官場輿論,那是純粹的爛人,但在皇族裡麵,有些時候是皇家臉麵。

首代藩王朱桂在洪武二十五年才就藩,當時的大同府麵積比山西其他地方麵積加起來還大。

朱桂母妃是郭子興的女兒,性格殘暴、臭名昭著,朱元璋也算廢物利用,把他放對了地方。

大同當時有很多潰兵、潰民,時不時還有北元殘餘來騷擾。

若是其他藩王,早就焦頭爛額了,朱桂反其道行之。

把王府參軍司三護衛全部拆散,百人一隊,不限時間,不限地點,自由搶掠,以搶對搶,以暴製暴,塞外殘留的蒙古人逐漸膽寒,投降的蒙古人也逐漸歸心。

於是,明史中有了個特彆的記載:代藩自立國之初就出惡棍,宗室個個是劫匪,攔路搶劫,打家劫舍,無惡不作。

朱桂得了一個這樣的名聲,也是實至名歸,不管怎麼說,靠他一個人守住了偌大的地盤。

朱桂與朱棣都是徐達的女婿,靖難之役支持連襟,除藩的時候,朱棣對代王、寧王犯難了。

寧王內遷江西了事,對代王軟硬都沒用,兄弟倆開始十六年的慪氣。

朱桂反正該做什麼還做什麼,光棍的很,根本不管朝廷說什麼,有本事你就把我問罪。

朝廷拆撤三護衛後,朱桂把他們當做護院,依舊是王府麾下,十六年來,山西地方官對朱桂彈劾達四百多次,朱棣賜敕列其32條罪狀,召朱桂入朝。

朱桂死活不去,有膽你就來問罪,朱棣是皇帝,那就繼續問罪,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

可能朱棣突然覺得沒意思,第三次聖旨還沒到,又追回去了,此後朱棣五出草原,代王之前還劫掠的地方,純粹變成了無人區。

朱棣放棄對河套的控製,這下你還有什麼理由保持戰力?

嗯,的確沒理由了,慪氣結束。

但代藩的‘宗族性格’已經養成了,朝廷對藩王的俸祿隻要遲發,代藩宗室就會在大同府內攔路搶劫,對外對內一致。

朱棣眼不見為淨,朱高熾、朱瞻基氣得吐血也隻能忍了。

這樣就出現了另外一個後果,彆的藩王宗室都在外莊集中生活,代藩的宗室卻遍布大同府,與邊軍高度聯姻,到處是宗室村莊,到處是代藩田產,他的眼線和勢力也遍布大同。

土木堡之變三年前,朱桂終於死了,朱祁鎮在大同府的時候,親眼看到了代藩與彆的宗室不同。

什麼不同呢?有些宗室骨氣儘喪,與瓦剌合作,但代藩大多宗室又偷偷劫掠瓦剌落單的隊伍,讓朱家皇帝莫名出了口惡氣。

英宗複辟後,沒有追究代藩的責任,縱容了代藩的胡作非為。

正德曾與達延汗在內長城作戰、嘉靖朝俺答汗圍京曾經大同,這兩位皇帝都與英宗感同身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廢材師妹廚藝超絕,全宗門跪求她做飯 主神:我用科學種田征服世界 道友,她是人形兵器,怎麼攻略? 甄嬛傳之胤禛養母孝懿皇後重生 閨蜜說她爸不行,領證後卻醉酒行凶 重生:我一個創業的,怎麼叫我海王? 變成美少女的我隻想過平靜的生活 長生不死,我在修真界苟道無敵 穿越神雕:我為西狂 相愛穿梭千年